今年是無國界醫生(香港)成立20年,多個來自不同背景、有著不同際遇的救援人員、義工、支持者和朋友,細說他們與香港和人道救援的故事。   

 

 
 
 

熱血救援兄弟︰胡立輝與鄺志強

1994年春,無國界醫生在香港的辦事處尚在籌備階段,亞洲電視首次在《時事追擊》節目中播出無國界醫生的特輯,直擊一名旅居香港生活的菲律賓籍醫生,到肯尼亞當救援人員,為當地居民提供醫療援助的故事。
 
節目播出的時候,胡立輝醫生(Chris)在電視機前,邊看邊問自己,自己也可以這樣嗎?節目完畢,Chris終於找到亞洲電視的電話,20年前當然還未有互聯網,他致電亞視,希望能聯絡無國界醫生。
 
同一時間,鄺志強醫生(Kwong)也在家中收看這節目,幾日後也透過電視台,聯絡無國界醫生。
 
無獨有偶,兩位醫生都在屯門醫院工作,兩星期後,他們終在無國界醫生相遇。
 
Kwong說︰「亞視那時很厲害,很多觀眾,我看完那節目,很想過去(前線救援)。幾日後聯絡到無國界醫生,他們邀請我到辦公室,了解他們的工作。才到達辦公室,咦,這位朋友好面善,原來是胡立輝。」
 
「那時無國界醫生辦事處在九龍塘,全辦事處只有一位職員,就是那位director(總幹事),她就住在辦事處。」Chris憶述,參加那次聚會的,全都是看完《時事追擊》,主動聯絡無國界醫生表示有興趣參與前線救援的市民。
 
那次見面之後,他們當初希望當救援人員的念頭有增無減,雙方經過了多次會面和討論。同年7月,Chris及Kwong辭去屯門醫院的職務,決定參與無國界醫生的救援工作。Kwong為免家人反對,影響自己決定,還先斬後奏,辭了職才通知家人。
 
「那年代香港根本很少人知道無國界醫生,九成醫生都在醫院做,做醫生但飛去非洲?很多人都覺得意外。」Chris家有7兄弟姊妹,他排行最細,父母沒有阻止。
 
Kwong現在還記得最後一天任職,同事歡送他時的樣子。「和我farewell(餞行)食飯,有個同事警告我,你以為很浪漫,很好玩呀?其他人就好像和我食最後一餐,覺得我會沒命回來。」
 
在那年代,醫生要放棄在醫院的職位,出走非洲,確是天方夜譚。但兩顆年輕的心,帶着一股熱血,也理不得別人的閒言閒語。於是幾周後正式出發往柬埔寨,先逗留6個星期,實地了解無國界醫生在前線的工作,然後再到比利時行動中心,一個星期後正式派駐蘇丹半年,成為首兩位參與前線救援工作的香港醫生。
 
兩位香港醫生抵達蘇丹,第一件事是在機場揮手告別,因為他們被分派到不同地區,於是各自轉乘內陸機,展開首次的前線工作。
 
「小型飛機才降落,居民一湧而上,一見到我是黃皮膚,個個都好開心。原來之前去的都是白人,見我膚色差不多,以為我是本地人。」除了膚色相近,當地人親切對待鄺醫生,姓氏也是原因。「我姓Kwong,原來當地人很多人叫Kong,差不多,當我是同鄉呀。」
 
兩人在蘇丹的工作,大同小異,他們進駐的蘇丹南部(現為南蘇丹)由游擊隊控制,半年間雖偶然和政府軍發生衝突,但大致平靜。當地環境和設備簡陋,雖然有基本房子和衛生設施,用電還是要靠發電機間歇供電。每天一早起來,看病人和處理一些行政工作,晚上休息。
 
沒有娛樂,晚餐後Chris喜歡寫信。「落後地區,一星期只有兩班機,寄一封信返香港,一來一回要幾個星期。我那時寫好多信,一星期兩三封。」
 
除了寄信多,收信也多,兩位香港醫生往蘇丹參與救援工作,被傳媒廣泛報道,熱心的市民紛紛寫信給他們表達支持和鼓勵,辦事處再將信件轉寄到蘇丹。
 
「其他義工大多沒有包裹收,但我收到一大包、一大包,好多市民寄信寄心意卡,試過拆開裡頭有封利是,又有一兩位好久沒有聯絡的小學同學寄信給我。」Kwong憶述。
 
市民的反應,他們深受感動,回港後更積極出席講座,和其他人分享此行的寶貴經驗。Chris說︰「我回來就同人講,醫生原來可以這樣幫人,原來有途徑做到,我試過,行得通。」
 
終於,兩位香港醫生參與救援的真實例子,推動更多本土的志願人士,參與無國界醫生的海外救援工作,為無國界醫生往後在香港的發展,帶來新的一頁。 
 
 
貳拾成仁
無國界醫生(香港)成立20年
今年是無國界醫生(香港)成立20年。多個來自不同背景、有著不同際遇的救援人員、義工、支持者和朋友,細說他們與香港和人道救援的故事。有賴他們以及許許多多香港人的支持,令無國界醫生能夠立足香港,並發展至今天的規模,把人道救援帶給更多有需要的傷病者。這些故事有著對人道救援的一份熱誠和期盼,希望你從中會有所共鳴,並開始你和無國界醫生的故事。

文︰李偉圖

Project Details

DATE: 6 月 14,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