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無國界醫生(香港)成立20年,多個來自不同背景、有著不同際遇的救援人員、義工、支持者和朋友,細說他們與香港和人道救援的故事。   

 

 
 
 

先行者︰宋法德

20年前,在香港的本土社會,「無國界醫生」是一個完全無人認識的名字。當時籌劃在香港成立辦事處的搞手,藉著非洲布隆迪發生的緊急災難,在香港外國記者會(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 Club)開記者會,同時宣佈無國界醫生(香港)成立,並向醫生和護士發出號召,令與會記者大為驚訝,這呼籲後來更被中文報刊廣為報道。世事如棋,經香港辦事處招募的第一人,是一名中菲混血兒。他毅然決定參加無國界醫生救援工作,緣於一場痛苦經歷,和隨之而來對人生的種種疑問。
 
宋法德(Edwin Salvador)的母親是中國人,父親是菲律賓人,自小在香港長大。那年,Edwin的父親不幸突然離世。「他的離去對我衝擊很大,因為我是一名醫生,卻無能為力。我記得自己陷入自責之中,有點抑鬱,甚至迷失。」母親鼓勵他思考如何重新尋找前路。「我不停思索,然後泛起了一個念頭:或許我可以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術來幫助別人。於是,我決定成為一名志願醫生,幫助那些可能需要我的人。」
 
Edwin初時沒想到自己作為無國界醫生「香港第一人」的意義,及至後來他開始接受報紙和電台訪問,才意識到這是對自己,以及無國界醫生(香港)日後的發展,是如此重要的一步。當時甚至有亞洲電視攝製隊,跟隨他到非洲肯尼亞的項目,採訪他的工作,令當地的無國界醫生隊伍以為他是香港的知名人士!即使是當地小孩亦一樣:「無論我到哪裡去,孩子總是跟著我,因為我可能是他們見過的第一個亞洲人。他們會用蹩腳的英文問我會不會耍功夫。」Edwin不久後便知道孩子們都看過成龍電影:「我會做些動作,例如裝作踢腿,孩子興奮得拍手。每次想到這些都讓我會心微笑。」
 
透過傳媒的報道,Edwin的前線救援經歷,感召了更多的第一位香港護士、第一位香港醫生參與無國界醫生的前線救援工作,但同時也透露了Edwin的行蹤,讓母親知道他到過肯尼亞的鄰國索馬里,參與當地霍亂疫情的緊急救援工作。當時的索馬里已經以「危險」和「暴力」聞名,母親對此感到擔憂,因而在Edwin回港後,要求他不再參與救援任務。「無國界醫生後來再安排我到非洲,但媽媽為了確保我不再離開香港,竟然把機票撕掉了!」
 
後來,無國界醫生在望后石的越南船民項目需要一位醫生,因此Edwin留港為該項目工作,直至診所在1998年關閉為止。2002年,他再次踏足非洲,參與在南蘇丹的昏睡病治療項目工作。
 
人道救援,對很多人而言或許很陌生、很遙遠,但對Edwin來說,20年前已彷如注入細胞,一直和他形影不離。當年他的第一個救援任務,被派到肯尼亞邊境一個以索馬里人為主的難民營。某日,醫院接收了一名懷著雙胞胎的年輕孕婦,在家分娩時出現難產,情況危急。Edwin接生了雙胞胎後,母親因失血過多而嚴重貧血,性命垂危。由於醫院無合適血液,同行親人血型又不適合,剛巧Edwin血型與孕婦的吻合,情急下他便捐血給她,救回了她的性命。「過了一陣子,有位索馬里的長者(後來我發現是那婦女的父親)走過來,用索馬里語對我說:『你一定要成為穆斯林教徒。』我跟他說我是天主教徒,但請他為我祈禱,讓我可以繼續幫助那些需要醫療護理的人。」Edwin的同事後來告訴他,索馬里人是一個高傲的民族,那位索馬里長者,其實是因為他救了女兒的性命,而想對他說一聲「謝謝」,只是開不了口。
 
20年來,他走遍世界,目前正身處尼泊爾,為另一個組織工作。「繼續人道工作是自我提醒的一個方法,我可以盡自己所能,繼續幫助和支援那些比我們弱勢和不幸的人。」
 
 
貳拾成仁
無國界醫生(香港)成立20年
今年是無國界醫生(香港)成立20年。多個來自不同背景、有著不同際遇的救援人員、義工、支持者和朋友,細說他們與香港和人道救援的故事。有賴他們以及許許多多香港人的支持,令無國界醫生能夠立足香港,並發展至今天的規模,把人道救援帶給更多有需要的傷病者。這些故事有著對人道救援的一份熱誠和期盼,希望你從中會有所共鳴,並開始你和無國界醫生的故事。
 
文︰博邁霆
Project Details

DATE: 6 月 02,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