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無國界醫生(香港)成立20年,多個來自不同背景、有著不同際遇的救援人員、義工、支持者和朋友,細說他們與香港和人道救援的故事。   

 

 
 
 

讓理想延續理想︰陳英凝

在中文大學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的辦公室裡,一個小男孩靜靜的坐在辦公桌邊,埋首看著哈利波特。男孩是研究所所長陳英凝醫生(Emily)的兒子,每個星期總有一天放學後到媽媽的辦公室做功課,研究所的職員見怪不怪。跟負責溫室效應的研究員談過報告後,又跟幾個學生商討暑假防災實習的安排,自己的兒子終於輪上了,放下手上的哈利波特,給媽媽遞上做好的功課。「因為實在是太忙,但再忙也希望爭取多點親子時間,看看他的功課。」Emily更試過帶學生到國內山區考察時,在山裡打長途電話回家,跟女兒隔山默書。
 
十多年前的陳英凝,跟著人道救授隊伍到過戰亂的地方當志願醫生,家裡因此多了兩個傑青獎座,亦有加入官場的機會只是最後婉拒了。冒過險,露過鋒芒,結婚生育的大事也陸續完成了,她大可以選擇做個安穩的醫生,現在卻一頭栽進學術領域,做起老師來,並成立亞洲首個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近期埋首「十大農村計劃」,一方面協助中國偏遠地區提高防災意識和抗災能力,另一方面發掘更多適合的試點,讓學生有實習的機會。自問「打不死」的Emily也懂吐苦水:「路有點難行,無人同行更顯寂寞。」開山劈石做先鋒,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不是那種坐著等運到的人,時時刻刻都想證明自己還可有一番作為。這一路走來,是連我自己也估不到的。」
 
這條不能預計的路,要從無國界醫生說起。在哈佛完成公共衛生碩士研究生課程後,她以為自己一直會在美國,繼續博士研究,後來因為母親患癌,便聽同是醫生的父親的話,回港轉讀醫科。那年暑假,打算到志願組織當義工,打了一通電話,對方希望招募有宗教信仰的義工,陳英凝對上了條件,但卻沒有答應,因為她不太認同這附帶的框條,之後就撥了無國界醫生香港辦事處的電話號碼,職員著她去看看。「在美國讀書時也曾到訪無國界醫生在紐約的辦事處,感覺這組織挺『高竇』的,對當時還是學生的我應該沒大太興趣吧,所以我已有心理準備,願意接受任何工作分配,哪怕是貼郵票。」誰不知離開不久,她就收到職員的電話:「你有回鄉證嗎?我們需要一個懂中、英文的人到廣西去做統籌工作,48小時內就出發。」這就是無國界醫生給她的第一個任務。
 
任務完成,Emily給無國界醫生寫了封投訴信。「我和兩個法國籍救援人員在紅磡火車站出發,他們說一共有5噸物資運進災區。」陳英凝問其中一人,那5噸物資包括些甚麼。「他突然壓低聲音答道:是藥物。我那一刻極度憤怒,因為我根本不知道如何確保這5噸物資可以安全到達廣西,我才第一次執行任務呀!」那時無國界醫生在亞洲還沒有多少認知度。「鬼佬唔係大晒!」十多年前的事,Emily現在說著還是很激動。年少氣盛,20出頭的女子在信裡道出對這次任務一些自以為是的觀察,包括「為何山長水遠找個鬼佬去通渠」。
 
「做過就算,當時是這樣想的。之後知道了,那是無國界醫生的can-do(有幹勁、不怕困難)精神,無論在多困難的情況下,也必須將問題解決。」Emily與無國界醫生的緣份沒有止於那封投訴信,2001年,更以 27 歲之齡當上無國界醫生(香港)歷年來最年輕的董事會主席。「或許是要製造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景像吧,後生女,清新一點。我卻怕別人誤會無國界醫生是個浮誇的組織,找來一個未到三十的主席。」Emily還是把握了這個機會,在醫院和無國界醫生的辦事處兩邊走,「我把它當是一個學習和擴闊眼界的平台。說實話,當年拿傑青,是無國界醫生造就的。」 那種can-do精神,陳英凝也有。
 
除了銜頭、獎項,對Emily影響更深遠的,是那十多個地方的救援體驗,以及對人道工作的視野,而她亦更能肯定自己那份熱衷是從何而來。「我不斷吸收,希望學以致用。現在是愈踩愈深了。」在前線,她醒覺人力遠遠不足,「亞洲是全球天災最多、也最易受天災影響的地區,但人道救援的培訓卻要跑到美國、歐洲等地,而那些訓練亦未必切合亞洲情況。」Emily於是希望在大學做教授,訓練更多人道救援的人手。香港中文大學亦看準她在無國界醫生時累積的各種災害評估和項目管理經驗,邀她設立現在聯同英國牛津大學一起支持的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兜兜轉轉,又回到公共衛生的範疇裡。」
 
Emily一向都想做更多對人的事情。她和學生教穆斯林地區的女性如何檢查乳房以防範乳癌,又在有地震危機的地區逐家逐戶替村民拍照,萬一地震真的來了,全家幅將有助於人口調查。又因為很多項目試點都位於高海拔的山區,帶學生做實地考察會有一定的擔心,Emily會做很多事前的考察功夫,確保項目切合教學目標之餘,又要顧及安全考慮。「唔知點賠返個女俾人!」陳教授或許忘了自己還是陳醫生的時候,也一樣顧不了那麼多,跑到槍林彈雨,環境惡劣的地方去。「我很慶幸這些都是我喜愛做的,而當中最值得驕傲的,不是研究所做了甚麼研究,而是有學生告訴我,畢業後籌辦了自己的項目,用所學的去幫人,這就是承傳。」轉了個彎,Emily延續了自己理想,也讓理想延續下去。 
 
 
貳拾成仁
無國界醫生(香港)成立20年
今年是無國界醫生(香港)成立20年。多個來自不同背景、有著不同際遇的救援人員、義工、支持者和朋友,細說他們與香港和人道救援的故事。有賴他們以及許許多多香港人的支持,令無國界醫生能夠立足香港,並發展至今天的規模,把人道救援帶給更多有需要的傷病者。這些故事有著對人道救援的一份熱誠和期盼,希望你從中會有所共鳴,並開始你和無國界醫生的故事。
 
文︰李小珊
Project Details

DATE: 6 月 12,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