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醫生(香港):無彊──抗戰伊波拉

來自你的聲音
 
想表達對無國界醫生的意見、分享當初支持無國界醫生的原因和對你的意義?歡迎你在「來自你的聲音」暢所欲言!有興趣受訪的支持者請以電郵(office@msf.org.hk)聯絡我們。
 
感動仍需行動
 
Mona是一位退休人士,她成為無國界醫生的月捐支持者,至今已經14年。談及當初為何會支持無國界醫生,她憶述說:「起初是被無國界醫生這名稱吸引,因為我認同幫助有需要的人,是不應被任何種族界線或政治因素左右的。」作為多年支持者,Mona接觸過許多與救援任務有關的資料,也明白當中種種困難,但每當看到傷病者的危急情況,她仍會感到心酸。
 
Mona在工作上雖已退下火線,但助人的行動則從沒停下來。現時,她在兩間社福機構義務為長者舉辦健體小組活動。她深信有健康就會有將來,亦希望遠方在危難中的人群同樣得到健康。「我每月付出的只是一點點的金錢,但透過無國界醫生就變成幫助全球身處困境的人的工具,我覺得很值得。」
 
Mona也特別敬佩救援人員的志願精神。她說:「前線人員為人道救援工作無私付出,將傷病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而自己本身享有的一切,包括職位、薪酬都統統放下,相信沒有太多人願意作這樣的犧牲。」Mona表示沒有期望過能在一時三刻看到前線有重大改變,只知道若人人都吝於踏出第一步,問題就永遠不會解決。
 

Mona雖然已經退休,但她不時會參與探訪護老院等義工活動,亦希望透過每月的捐款,幫助在遠方受困於人道危機中的人群。相片來源:Mona Chan

 
人道救援種子
 
佘Sir在青少年中心裡工作多年,經常接觸到不同背景的兒童。他認為香港大部份的小孩都十分幸福。「他們很少捱餓,生病時亦很容易看到醫生,小小年紀,家人可能已為他們將來的升學作打算。」相反生活在疫症、戰亂和天災頻繁國家中的小孩,處境則十分無助。
 
他記得曾在電視上看到有關無國界醫生的影片,片段的背景是在非洲,一位醫生除下薄薄的手套,再吹進空氣,使它變成一個氣球般,送給一位剛接受治療的小孩。「一件微不足道的『玩具』,對當地小孩來說已是非常珍貴。在這麼惡劣的環境,生存已變得十分困難,更不用談將來。」佘Sir認為無國界醫生不僅治療病人身體上的傷痛,還治療病人的心靈,延續了生存的希望。
 
佘Sir亦希望讓青少年中心的兒童親身體驗志願精神,同時培養他們的同理心。「現在他們可能夢想成為醫生、護士或其他專業人士,但願他日他們會好像無國界醫生的救援人員一樣,充滿熱誠,不計較得失,那怕需要支援的是住在隔壁的鄰居還是千里以外的陌生人。」感恩、反思和行動,就是佘Sir期望能種植到小孩心中的種子。
 

佘Sir邀請無國界醫生到青少年中心舉辦講座,讓中心的小孩認識人道救援工作。相片來源:Mark Sh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