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

走進抗疫最前線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大流行不但令到我們工作的許多地方,醫療需求大增,而且更為我們在調配前線人員和物資方面,帶來許多新挑戰。儘管困難重重,我們專業盡責的救援人員仍然堅持繼續工作,維持我們的醫療項目運作之餘,並支援應對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工作。三位來自我們地區的前線同事特別和大家分享箇中感受。他們將自己的醫學專長帶到其他地方,在顛簸的抗疫之路上,帶來改變。

來自馬來西亞    在香港應對疫情 

「不少人因疫情失去工作和居所感到徬徨。對他們而言,生存比健康來得重要。我們的同事努力說服他們,身體健康才能改善生活,重新開始。」
 

馬來西亞護士鄭佩瑩在2018年8月加入無國界醫生,並於2020年初香港爆發2019冠狀病毒病之際便來港參與緊急項目。無國界醫生在香港為被忽略的人群,包括長者、無家者、清潔工、視障人士、難民和外籍傭工等,舉辦健康教育對談和管理壓力與焦慮工作坊。 

具豐富感染防控經驗的她坦言,應對工作開展初期,猶如摸着石頭過河:「香港是無國界醫生在全球首個展開疫情應對項目的地方,高度城市化的環境跟我們慣常的工作環境很不一樣,所以必須調整既有的應對方式。而且疫情令面對面的活動無法進行,唯有移師網上,但是卻令我們難以直接得知參加者的反應。加上香港資訊科技發達,假新聞、不實資訊迅速散播,導致參加者質疑我們的健康教育內容。」

除推廣身心健康的活動外,鄭佩瑩和團隊在2020年6月至9月跟本地非政府組織合作,為無家者提供免費臨時住宿和醫療諮詢。「無家者可能較難採取預防措施和得到醫療護理。如果不採取適當措施,即使是一宗感染個案也可能造成社區爆發。所以讓他們知道怎樣預防和協助他們保護自己十分重要。」我們的醫療團隊也利用組織在前線的救援經驗,為無家者建立醫療紀錄系統,以便把他們重新連接到本地醫療系統,讓他們可以享有長期及可持續的醫療護理。

2020年6月至9月,無國界醫生為無家者提供免費的基本醫療諮詢。 © MSF
「不少人因疫情失去工作和居所感到徬徨。其收入僅能餬口,擔心未來該何去何從。對他們而言,生存比健康來得重要。我們的同事努力說服他們,身體健康才能改善生活,重新開始。」鄭佩瑩很高興看見在同事的努力下,許多受助者決心改善健康,他們亦因為知道身邊有人關心,有需要時有各項服務支援,感到較輕鬆自在。

來自中國內地    在伊拉克應對疫情 

「當我們盡力而為,病人還是回天乏術,就會覺得很無力,忍不住質疑自己。但當地同事告訴我,我們來到醫院之前,他們要面對深切治療部病人幾乎百分百死亡的痛苦局面,在我們展開項目後,情況已好轉許多,這些說話鼓勵了我。」
 

劉一雲是來自上海的深切治療科醫生。2020年10月,她加入了無國界醫生,首個救援任務就被派到伊拉克巴格達的金迪(Al-Kindi)醫院。雖然在參加項目前,她已有9年深切治療工作經驗,但伊拉克還是給她帶來全新挑戰。

在上海的醫院工作時,劉一雲和同事會共同負責12名病人。然而在項目,她和另一名深切治療科醫生和每次輪班的三、四名當地醫生,要照顧24名嚴重或危殆的2019冠狀病毒病人。此外,她還要為沒有深切治療經驗的當地醫護人員上課及提供臨床培訓。

儘管聽了很多簡介,但劉一雲甫抵達金迪醫院時還是有點驚訝。醫護人員的設備有限,因為疫情下的感染風險,醫護人員不准進行呼吸插管這種在深切治療部很常見的做法。這亦表示病人只能接受有限支援。按照感染防控指引,醫護人員必須每6小時換一次口罩,唯物資緊張,在最艱難的時期,沒有N95口罩,連KN95口罩都快用完,有時候人們只好整天戴着同一個口罩。 

劉一雲在金迪醫院指導一名伊拉克的醫生如何檢查2019冠狀病毒病人。 © Ghada Safaan/MSF

病房裏大多數病人都超過60歲。當地人偏好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很多病人超重,且有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長期疾病。濫用抗生素的情況也令病人的抗生素耐藥性十分嚴重。這一切都令治療更困難。另外,很多病人總是來得太遲:「很多人懷疑染疫後,在家裏待了兩星期,或者去過其他診所、醫院,病情沒有好轉才來我們這裏。一些病人來到時已有嚴重二次感染、敗血症休克甚至器官衰竭,很多就這樣救不回來。」

在伊拉克項目首個月,劉一雲難以接受深切治療部的病人死亡率如此高。她說:「當我們盡力而為,病人還是回天乏術,就會覺得很無力,忍不住質疑自己。但當地同事告訴我,我們來到醫院之前,他們要面對深切治療部病人幾乎百分百死亡的痛苦局面,在我們展開項目後,情況已好轉許多,他們很感激我們的工作;這些說話鼓勵了我。」

當地醫生很好學,總是格外關注劉一雲的工作細節,想從中學習,救助更多同胞。劉一雲見證了在每一個人的努力下,物資慢慢補足,當地同事快速成長,默契漸長;病人死亡率於10月份降到80%。12月,專門治療2019冠狀病毒病人的新大樓啟用,配備單人病床和足夠的呼吸機,病人死亡率更降到60%。

無國界醫生在金迪醫院專門治療2019冠狀病毒病人的住院病房工作。© Hassan Kamal Al-Deen/MSF

來自菲律賓  在印尼應對疫情 

「前線醫護人員當然擔心受到感染,但除了健康中心有數天因有員工確診被迫關閉之外,他們其餘時間還是繼續前來工作。」

來自菲律賓的顏奔濤(Roderick Embuido)醫生加入無國界醫生已有12年,並自2020年11月起,擔任印尼項目的醫療統籌,負責與團隊商議醫療策略,同時確保我們的醫療策略能按當地情況與需求推行和調整。

雖然該國有大量具專業資格和技術的人員,但要在資源有限的地區完善推行項目,仍是挑戰重重。顏奔濤指出:「工作人員都明白推行項目的重要和需要,但工作量之大以及各項工作的優先順序相互衝突,使他們難以達至理想效果。」

他還要面對另一項艱鉅挑戰:既要支援病人與弱勢群體,又要確保組織員工、包括在前線應對疫情的醫護人員的安全。「無論是照顧患上2019冠狀病毒病還是其他疾病的病人,都要確保自己的安全。」 顏奔濤續道:「前線醫護人員當然擔心受到感染,但除了健康中心有數天因有員工確診被迫關閉之外,他們其餘時間還是繼續前來工作。」

無國界醫生的醫療團隊為印尼雅加達南部一條村莊的青少年舉辦有關2019冠狀病毒病的培訓課程。© MSF/Sania Elizabeth

顏奔濤指出,組織在印尼的項目本來聚焦青少年健康問題。印尼大量青少年人口在疫情爆發前,本就面對不少身心健康的挑戰。學校受疫情影響關閉,他們只能困在家中,社交互動受限,令問題加劇。

雖然當地人急需對抗疫情大流行並改善整體醫療狀況,但顏奔濤表示:「從組織在印尼兩個工作地區(雅加達首都特區與萬丹)的觀察,疫情和防疫措施一直延長,令印尼民眾的防疫疲勞日益加深。」我們一直支援當地健康推廣社區參與工作,提高當地人的防疫意識,倡導遵守相關健康指引。然而,當地社區因為對有關禁令厭倦、疫苗接種計劃在全國開展,以及社交媒體流傳假消息等原因,對防疫的態度鬆懈起來。

2019冠狀病毒病非危殆個案的護理不算複雜。印尼現有的專業醫療人員本就有能力應對,也針對疫情大流行培訓了一批年輕醫生與醫療人員。無國界醫生和印尼醫生協會(Indonesian Doctors Association)在2020年就舉辦了相關培訓。不過,顏奔濤認為:「印尼真正的挑戰在於感染病人眾多,最終醫療系統恐怕難以同時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