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國界的合作︰無疆──隱忍的傷痛

每日,超過三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無國界醫生工作人員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援助,其中86%是在項目所在地聘請的當地員工。來自雲南的潘淵是一名後勤人員,剛開始時受聘為當地員工,現在已是經驗豐富的國際救援人員,他與我們分享他如何看當地員工的重要性,以及和他們共事的心得。
 

2005年,潘淵參與在巴基斯坦穆扎法拉巴德的救援項目,擔任後勤統籌。 Photo Source: PAN Yuan

1998年,我首次參與無國界醫生工作,為內地長江水災的救援項目擔任翻譯及後勤人員。團隊共有2名中國員工和3名國際救援人員,記得當我們去一些村鎮勘察時,當地政府對於無國界醫生缺乏認識,而國際人員也不夠了解當地文化。因此我的角色是一道跨越文化的橋樑,促進雙方的理解與溝通。我從那時開始意識到,即使國際人員可以帶來物資和技能,但如果沒有當地員工的支援,亦無法成事。

理解與尊重
與當地員工共事,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從當地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因此我在出發到每個項目前,會花時間大量閱讀當地及項目的資料。在最初抵達時,我會仔細觀察當地員工工作的方式和原因,而在作出任何決定和改變前,我會盡量詢問當地同事的意見,而非立刻妄下結論。

尊重當地的文化也十分重要。比如在緬甸,當地同事即使覺得受到委屈或認為你做得不正確,也不會直接告訴你。這是因為緬甸人本身不善於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甚至認為大聲說話也是一種不尊重。因此,我會選擇在一些非正式場合,比如在聚會活動時,才與他們交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我十分注重培訓當地員工,而不僅僅吩咐他們做事,因為我認為這是國際人員可以帶給當地的最大附加價值。

在緬甸時,有一次我的兩個助手來找我,說他們遇上問題,我沒有馬上提出答案,反而鼓勵他們自己建議解決方案,討論方案是否可行。於是他們慢慢建立起自信,學會獨當一面,目光也變得更長遠。

潘淵在參與塞拉利昂救援任務期間,與當地員工在弗里敦的一座倉庫內工作。 Photo Source: PAN Yuan

我亦常與他們聊天,聽聽他們未來的打算,並提供一些建議。更令我自豪的是,我看到了他們的成長,比如我在孟加拉招募的一個年輕助手,幾年後已成為烏茲別克一個項目的後勤負責人員。

來自雲南昆明的潘淵是第一位來自中國的國際救援人員,他於1998年起先後在中國、蘇丹、孟加拉、塞拉利昂、烏茲別克、緬甸等參加救援任務,起初為後勤人員,後來擔任後勤統籌工作。他自2008年起為無國界醫生(香港)董事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