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並沒有快樂」──活在孟加拉的羅興亞人

十五年前,超過二十五萬名信奉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Rohingya),因歧視、暴力,以及緬甸(Myanmar)政府強迫他們工作等問題,由緬甸的若開邦北部逃亡到孟加拉(Bangladesh)。這麼多年來,雖然大部分羅興亞人已經返回緬甸,但仍然有不少人繼續前來。

今日,問題依然存在於孟加拉邊境──超過二萬六千名難民拒絕返國,而居於科克斯巴扎爾(Cox’s Bazaar)南部的兩個政府難民營「庫圖巴朗」(Kutupalong)和「納亞巴亞」(Nayapara),還有部分的羅興亞人,居於鄰近緬甸邊境的代格納夫(Teknaf)。

其中,有超過七千五百人便棲身於由帳篷等簡陋物資搭成的泰爾(Tal)營地內,並有近二千人居住在沙拉普(Shamlapur)的海灘上。另有小部分人成功融入孟加拉當地社會。這些人當中,部分已被遣返回國,但同時間亦繼續有羅興亞人逃亡到當地。

由不好的…

一九九二年,孟加拉政府為大批湧入的難民進行登記,已登記的難民可居於政府的難民營內,並可獲配給食物、得到基本的醫療和教育服務。但他們的生活只能局限於難民營內,他們不能外出,也不能於難民營外工作,只有依靠援助,他們的將來暗淡無望。

十七歲的R已為人母,她來到庫圖巴朗難民營時只有兩歲,自此就一直在這裡生活。她並不知曉難民營以外的世界。她提到家庭分離的經歷︰她本與媽媽、兄弟和祖父母一同來到難民營,但她的媽媽必須返回緬甸,她的兄弟因為與難民營的管理當局發生磨擦而離開難民營,至於她的祖父母則已離世。雖然她現已結婚,但由於丈夫並沒有難民營登記,只好躲藏起來。她說︰「我已經有五個月沒有與丈夫見面。我想留在孟加拉,但不是在難民營內,這裡是一處沒有快樂的地方。」

…到更差的

但對於分散於代格納夫一帶、沒有登記的難民而言,他們的生活更苦。他們靠辛勤工作賺取微薄的人工,更要不斷為日常基本所需,如食物、食水和醫療而奮鬥。

一般人稱為泰爾營的是指位於納夫河(River Naf)與通往科克斯巴扎爾的高速公路之間的一些細小而簡陋的避難所。超過七千五百名尋求庇護的羅興亞人,便居住於只有八百米長、三十米闊的地方,當中有男、有女,亦有小孩。此處的食物和食水都相當短缺,醫療服務亦十分有限。自零六年五月起,無國界醫生於泰爾營附近開設診所,以改善當地的衛生和健康情況。

這一日,J便帶同她的一對早產孿生嬰孩,來到無國界醫生診所。她只有十八歲,八個月前結婚,但丈夫經已離開她,因為他本身已經有一個妻子,而他不願意照顧J和嬰孩。今年三月,由於她的避難所太接近公路,被政府驅逐。現時,她與母親同住,以行乞為生。

在泊岸處生活至今

部分的羅興亞人,自從逃離緬甸,經海路來到孟加拉後,便一直在當年泊岸的沙灘一帶,從沒有離開過。他們沿著沙拉普的長灘居住,只能靠捕魚為生。他們主要為孟加拉的船主工作,人工十分微薄。

來自緬甸的N,十四年前與十名家人來到海攤居住,包括四名女兒、兩名兒子及他們的妻兒,而她的丈年則在六年前過身。「緬甸軍隊搶走我們的土地、牛隻和我們的所有財產,所以我們逃到孟加拉來。」她續說︰「在這裡我們以捕魚為生,所有的漁獲會歸船主所有,我們的收入便視乎漁獲多少。」

以一個月平均僅約有十天適合出海捕魚的日子計算,加上在三個月(由六月至八月)的雨季期間,幾近無法出海,顯而易見,他們的收入根本難以支持一家十口的生活。

不過,這些其實都是大部分在孟加拉生活的羅興亞人,所要面對的問題。最少,他們在孟加拉不需要擔心性命安全。她補充說︰「假如我現在回國,他們會將把我關進監獄或槍斃,至少在這裡他們沒說半句話。」

越過那邊境後

羅興亞人往來緬甸和孟加拉的邊境,已有一段已長的歷史。很久以前,他們便來到代格納夫北部的吉大港(Chittagong)一帶通商。與大部分的孟加人一樣,羅興亞人信奉伊斯蘭教,他們的語言亦與孟加拉東部的方言相距不大。

但是,時至今日,他們融入孟加拉社會時,面對極大的困難。自一九九四年,他們不再被承認為難民,並遭受歧視和剝削。儘管在泰爾營和沙拉普海灘的生活條件如斯惡劣,但過去十五年裡,仍不斷有羅興亞人情願放棄自己的土地,而逃難到這裡。若他們寧可選擇泰爾營,不難想像,邊界另一邊的生活會有多惡劣。

地點
2007
議題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