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下行醫

來到敘利亞,開展工作的第一天,手術中忽然有同事停下手頭工作,傾聽片刻後問我︰「你聽到炮聲了嗎?」我這才知道剛剛有炮彈響過。其實戰前的敘利亞醫療水準相當不錯,但是經過兩年多的衝突,加上醫院成為攻擊/轟炸目標,許多設施已被毀壞殆盡,多數本國醫生也選擇離開高危險的工作環境避難,僅剩少數有志者為國人奉獻,造成醫護人員的缺口。我所在的項目就位於敘利亞西北部,靠近土耳其邊境。在這裡,無國界醫生選定一個低調的小村落駐紮,並將當地的小學校改建成醫院。規模不大,但內科病房(男、女、隔離各一,共約25床)、急症、手術室、產房、藥房、門診等一應俱全,是具有一定醫療水準的臨時醫院。
 
雖不在交戰前線,但只要天氣晴朗,必會不時聽到戰機呼嘯而過/炸彈爆發隆隆的聲音,或遠或近。通常傍晚開始至整個夜晚是高峰期,天氣好的話,空襲會特別多,那對我們來說是「壞天氣」。項目在夜裡嚴禁燈火,以免曝光(與此同時,由於戰爭,政府早就開始限電,每天只有兩三個小時有電。在敘利亞的夜晚,在室內,吃飯、洗臉刷牙、洗澡,都需要靠手電筒照明)
 
習慣了耳邊不時響起的隆隆轟炸聲後,我很自然地專注於照顧眼前的病患,並未花太多心思去考慮自身所遭受的危險。但是自2013年新年過後,由於危險狀況不斷發生,組織決定將多數項目人員撤離,僅留下必不可少的基本團隊,這對全體成員造成相當大的打擊。留下的成員工作量與心理壓力皆倍增,撤退至土耳其的夥伴也相當沮喪。
 
同樣由於安全理由,病人往往在空襲或受傷後第二天早上才到醫院來求醫,他們大部分是平民,但有時也會有反對派士兵和政府軍士兵。僅去年12月份手術室就進行了超過100例手術,而病人數量還在不斷增加,醫護人員工作量也直線上升。除了炸彈碎片及槍傷受害者,亦有不少欲接受剖腹生產的婦女(當地風俗習慣性選擇剖腹生產),也因此我們的婦產科醫生累壞了,幾無一夜好眠,以至後來必須限定緊急的病例才可接受剖腹生產手術。
 
時至今日,給我最深印象的病人是今年一月中,附近大城市遭受大規模轟炸後,我們收到大量傷患,其中一名婦女被建築物碎片擊中,頭骨碎了一塊,但神智清楚無大礙。在包紮傷口的過程中,我忘不了她直視著我的眼睛,哭著問我有無她的小孩的消息,她說他們這麼小,手腳被炸斷了,怎麼辦?怎麼辦?完成簡單急救處理,給了她一張病床後,不出片刻她就消失無蹤,想是去尋找她的孩子了(她的小孩或許因為傷勢過於嚴重,而直接被送往土耳其)。
 
我們再也沒有看到她。
 
地點
敘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