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醫生走入香港社區 分享防疫健康資訊

「我感到很困惑,也很害怕受感染。我覺得同時佩戴兩個口罩感覺可以保護到我,即使知道這不是正確的。」
「我消毒雙手消毒到快要出現裂痕了。我不擔心自己,但我擔心我的嬰兒。」
 
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擴散至全球之際,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疑惑,希望以不同的方式保護自己和他人。雖然每個人都受到疫情影響,但長期病患者和長者,一旦受感染較容易出現嚴重病況。於是,無國界醫生於一月底開始,在香港展開健康教育對談和「應對壓力及焦慮」工作坊,與弱勢社群分享正確防護措施和情緒管理方法。
 
為有效應對疫情,社區參與至關重要。無國界醫生感染控制和預防護士鄭佩瑩說:「要維持健康的生活環境,每個人都需出一分力。除了保護自己,也要保護他人。預防措施不能只選擇性地執行,也不能只靠部份人執行,而是要所有人集體實行才能發揮最大功效。」在過去兩個月,無國界醫生的團隊走入社區,接觸長者、街道清潔工、視障人士、無家者、劏房戶、外傭、少數族裔、移民和尋求庇護者等較難獲得實證醫療資訊的人群,並特設問答環境,讓他們可以就2019冠狀病毒病發問最切身的問題,同時也有助我們了解他們的需求。
 
洛素之是參與無國界醫生健康教育對談的其中一位外傭,她問:「我該怎樣確認空氣是否乾淨,該如何決定是否應該開窗或開門?」事後她解釋,這個問題是源於朋友,「只要有一個外傭這樣說,然後就全部人都會知道這個消息,但有時候這些消息不一定是正確的。我們都是在這類型的對談中學到更多知識,學習如何照顧自己。」她表示,僱主擔心她會受感染,曾勸諭她減少外出的次數,而她也擔心自己一旦生病,會為僱主和其他人帶來麻煩,但參加無國界醫生的健康教育對談後,她學懂了在疫情中可以如何照顧自己,將會與其他外傭和僱主分享資訊。
 
無國界醫生健康推廣員陳展聰說:「『你點呀?』一句簡單的問候有時勝過千言萬語。面對疫情,大家或多或少也會感到害怕,甚至不知所措。但這一切都是正常的,我們能做的,除了分享正確的資訊外,也可以互相關心彼此。笑著回答提問也好,摸着後腦說『我不知道』也好。疫境中,可能我們所欠缺的不是資訊,而是對彼此的多一點關懷。」
 
無國界醫生於三月開始在香港展開「應對壓力及焦慮」工作坊,與社區人士分享面對疫情可以如何減壓和管理情緒。受疫情發展影響,健康教育對談和「應對壓力及焦慮」工作坊於四月開始由面對面改為在網上平台進行,希望能繼續支援有需要人士。
 
地點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