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在幾內亞爆發時,我正在鄰國塞拉利昂,為無國界醫生工作,在博城區的一所醫療中心任職護士。塞拉利昂於五月出現首宗伊波拉病例,其實那只是遲早的事。於是無國界醫生在塞拉利昂、接壤幾內亞的邊界城鎮凱拉洪(Kailahun),亦即是塞拉利昂首宗確診個案出現的地方,清除叢林,騰空地方,以便設置一間伊波拉治療中心。該中心啟用後僅僅幾天,病人數目已遠超負荷。
我8月份獲派到凱拉洪,當時中心80張床位已經爆滿了,我們需要擴展以容納更多病人。
我主要負責感染控制,其中一項工作是訓練員工。大家可以想像一位銳利目光的老師,審視著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和錯誤,這就是我在凱拉洪的工作。
在對抗伊波拉疫情時,須謹守以下兩項重點:百分百遵循守則指引和運用常識。即使是細微失誤都絕不能容許。
我需要確保隔離病房的設置安排,符合無國界醫生的對抗伊波拉指引,以防止交叉感染。我要在中心不斷提醒及確保同事們沒有忘記相關守則,以確保他們的健康和安全得到保障。
在中心內,氯化水是每個人的好朋友,每天我們用它洗手數百次,和嚴格遵守「不接觸守則」──即是嚴禁擁抱、握手和接吻等等這些我平時常做的事。
工作人員是嚴禁單獨進入隔離病房的。在進入隔離病房之前,我需要穿上全套保護衣物:黃色厚保護衣、多層手套、靴子、護目鏡、口罩、頭罩、圍裙等,而助手會從旁監察整個穿著過程,確保我沒有半點皮膚外露。因為保護衣物十分厚,加上當地沒有空調,氣溫高達35度,穿上保護衣的你會大量流汗,所以我們最多只能在隔離病房工作30至45分鐘。當汗水開始流入我的雙眼時,這就是警號提醒我該離開隔離病房了。
前來求醫的病人數之不盡,他們很多來自塞拉利昂東部的不同村莊。我們由早上六時開始工作,收集病人的血液樣本作化驗,直到很晚才休息。
每天我們都會點算屍體,我對此可說是百感交集,既憂慮又悲傷,但我更感到有責任去努力工作,去支持和照料病人。由於現時沒有治愈伊波拉的方法,我們只能給予病人支援性的治療,治療病人的病徵以減輕其痛苦。我們能做到的,僅是舒緩病毒帶給他們的痛苦,讓他們重拾人的尊嚴,並展示我們對他們的關懷與尊重,不管他們是生、是死。
但叫人欣慰的是,我們也有病人能康復,在醫療中心內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看著病人帶著微笑和健康的身體離開中心,他們是我們工作的原動力。
帕內斯(Honney Maymor Panes)是來自菲律賓的急診科護士,自2013年起加入無國界醫生,今年11月她將會出發,前往利比里亞首都蒙羅維亞執行另一個伊波拉救援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