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無國界醫生在香港展開無家者項目,應對他們的醫療需求。世界各地仍有不少人士徘徊於醫療體系的邊緣,當中包括本港的無家者。
無國界醫生過去在香港進行應對工作時,目睹無家者面對的多種醫療需求,因此於2023年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外展評估,以了解無家者的身心健康狀況和需求。評估結果顯示,有一半受訪的無家者表示自己患有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或內分泌問題。在這半數受訪者中,約有四成表示由於財政問題或未將健康狀況放在優先考慮之列,即使患病或遇上緊急情況,他們也不會去求醫,部分人更表示他們最後一次求診是在五至十年前。根據評估結果,團隊決定展開這個項目,致力提高無家者對自己健康狀況的理解和關注,並從多方面促使他們獲得醫療護理。
無國界醫生深入油尖旺及深水埗區,為無家者提供免費醫療服務,包括量血壓、血糖、體重和肝炎檢測等基本健康檢查。由於大部分無家者都是五十歲或以上,這些檢查有助及早預防和診斷非傳染性疾病,特別是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和高血糖),因三高同時也可導致其他非傳染性疾病。團隊主動跟進個案,提供定期檢查和就相關健康議題進行健康教育,並於有需要時將個案轉介至公共醫療系統。
另一方面,無家者在無家可歸之前和期間的經歷可能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團隊提供個人心理輔導和組織支援小組聚會,為無家者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鼓勵他們分享自身經歷並互相支持。團隊同時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向無家者推廣有關心理健康的資訊和應對方法。為了接觸區內更多的無家者,團隊除了定期進行外展活動外,同時與本地非牟利組織同路舍(ImpactHK)合作,為他們的無家服務使用者提供醫療護理,一同跟進個案。
無國界醫生香港項目的團隊在小組健康講座中,帶領無家者進行鍛鍊大腦的「手指操」。© MSF
無家者往往難以將原本已非常有限的資源優先用於處理健康問題,他們缺乏足夠且長期的資金來持續支持他們在醫療方面的需求。經過連月的觀察,無國界醫生郭護士分享:「除非病症導致強烈的痛楚或嚴重影響身體活動,無家者少有主動求醫。」另一方面,本港公營醫療服務所使用的電話及流動應用程式預約流程對一些無家者來說不是十分簡便,減低他們尋求支援的動力。
各種生活難題除了影響資源分配的優次,也會影響到一些無家者對全新服務的態度。無家者背景各異,也有過不同遭遇,當中部分人或曾經歷事業、家庭甚至暴力等問題,可能需要更長時間建立對陌生人和新事物的信任。考慮到這一點,團隊於無家者熟悉及方便的地點定時提供免費醫療服務,盡量融入他們的生活圈和習慣,減低無家者尋求支援時有機會遇到的障礙。
無國界醫生護士為無家者解釋俗稱「篤手指」的糖尿檢驗結果。© MSF
投放時間並耐心地與無家者建立信任是服務過程中重要的一環,郭護士認識一位常來同路舍活動中心的無家者李先生*,他最初對無國界醫生團隊和活動不聞不問,但經過團隊多次關心和互動,他開始參與健康講座,並在過程中提醒其他參加者專心聆聽護士的分享。另一位出席過數次健康講座的無家者張先生 * 表示,雖然自己沒患上相關疾病,但他將有關資訊和服務轉告另一位無家者,令該朋友主動參與無國界醫生的健康檢查。
團隊先透過健康檢查讓無家者了解其身心狀況,繼而提供適當的資訊和支援,例如講解三高等困擾他們的長期健康問題,及有機會引發中風、心臟病等嚴重疾病的風險及長遠影響,並按需要為他們預約合適的支援服務,適時提醒他們出席,以鼓勵積極接受醫療護理。 根據團隊的經驗,需要至少兩至三個月與無家者定期接觸才能開始建立較具信任的關係。
在心理健康方面,無國界醫生心理健康活動經理達贊(Retsat Dazang)指,團隊所接觸的無家者當面對彷彿沒有盡頭的困苦時,普遍感到被孤立、絕望、不安全和被遺棄,所以對無家者來說,社區和朋輩的支持十分重要。無國界醫生的心理健康小組定期舉辦個人和小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心理社交支援小組及個人輔導,讓無家者感受到被關懷之餘,也提高其心理健康意識和應付各種心理健康困擾的能力,以及提供相關資訊以提升他們照顧自己和關懷他人的能力。
保持身心健康是維持完滿生活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不論經濟能力或生活方式,每個人都應享有使用優質醫療服務的權利。要縮小無家者與現有醫療體系之間的距離,需要社會各界和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以及更完善的規劃。達贊總結道:「協助本地無家者改善身心健康狀況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希望大家可以多關注及包容有需要的人。」
*文中的服務使用者使用的是化名
香港項目服務數字 (2023年 8月 31日 - 2024年 4月 30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