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月二日,強烈暴風納爾吉斯吹襲緬甸南部,它所掠過的地區,都全被摧毀,造成十四萬人死亡或失蹤。為了幫助倖存者應付悲傷和苦況,無國界醫生的工作隊於過去十個月裡,一直在伊洛瓦底三角洲為當地人提供精神健康支援。隨著今次災難一周年將至,無國界醫生的輔導員為焦慮和心理再創傷情況趨嚴重的人們,提供支援。
熱帶風暴納爾吉斯嚴重摧毀伊洛瓦底三角洲一年後,有賴很多國內和國際組織的努力,重建工作正在進行。在最初的緊急階段過後,目前的重點是重建棲身之所,和重拾生計,尤其是耕作和捕魚工作。緬甸南部絕大部分都是鄉郊地區,當地將需要多年時間始能回復風災前的面貌。然而,房屋正逐步重建中,稻田亦再次有人耕種,當地曾是該國的稻米重要產地。村民都再次到河裡捕魚,載著糧食和貨物的船隻由一條村駛往另一條村,學期完結的小孩都在四處玩耍。
在流往安達曼海的支流上,不再見到罹難者的屍體,但一年前奪去十四萬人性命的慘劇所帶來的可怕回憶,仍然在二百萬名失去摯愛的倖存者腦海裡縈繞不去。為減輕他們心中看不見的痛苦,無國界醫生於過去十個月裡,一直為三角洲的災民提供精神健康支援。
無國界醫生的救援隊於風災發生後的四十八小時內展開工作,派出數十名救援人員到三角洲,派發數以噸計的救援物資和提供治療。在災場的醫療隊迅即發現診所內有大批生還者都出現創傷後遺症,當中很多都是身心不適的個案。於其後的數星期裡,無國界醫生派出三名精神健康專家到災區評估情況。據他們報告,災民都自覺地先應付生存基本需要,同時注意到災民有失眼、惡夢、焦慮(尤其對日後生計感焦慮)等特徵反應。很多人不但因災難本身而嚴重精神受創,而且因失去親人而悲傷不已。
當地僧侶和其他宗教人士都一樣損失慘重,並精神受創,令他們難以如常地為災民提供支援和安撫。
鍾迪(Kaz De JONG)是無國界醫生的其中一位專家,他仍然記得災民跟他說感到害怕,害怕原因有很多,包括返回曾經歷可怕遭遇、或遇見埋在地下的屍體被雨水沖出來的地方。另一個沒那麼被關注的問題是這次災難給災民帶來的改變,最明顯的例子是他遇過一位祖母抱著年幼孩子說︰「我再次為人母親了,我所有家人都死了,剩下的就只有我和這個女嬰。」
小組和個別輔導
由於大量災民都呈現精神健康不良的跡象,無國界醫生把心理社會工作納入給風災災民的支援項目之一,包括提供小組和個別輔導、設立社區小組、在災民臨時營地開辦了一間學校,並培訓社區健康工作人員。
於零八年八月至零九年三月期間,無國界醫生的輔導員為五萬六千名災民提供了小組輔導,此方法幫助強化災民本身的能力,去應付災難事件。輔導員亦為有嚴重受創症狀、或主動提出能否與他們分享感受的災民,提供了超過三千一百次個別輔導。
無國界醫生同時為本地輔導員,開設了一個有關心理社會和精神健康介入的培訓項目。於去年七月至八月期間,共有十三名本地輔導員受訓,並迅即在三角洲重災區之一、接近塞桑鎮(Setsan)的地方,展開工作。過去數月在塞桑鎮負責推動和管理精神健康項目的無國界醫生臨心理學家兼精神治療師溫瑪莎博士(Sylvia WAMSER)說︰「我們工作的地方,本身有很多被忽略的社會問題,例如貧窮、缺乏教育、醫療護理不足,以及之前未曾接觸過何謂輔導的概念。病人資料的保密和私隱也是重要一環,需要很多的教育和解釋。」
與此同時,無國界醫生的海外精神健康專家亦為醫護人員提供培訓,講解傷痛經歷帶來的心理影響、如何辨識心理困苦和個案的基本處理方法。
溫瑪莎博士說︰「最大的挑戰是,精神健康在我們工作的國家,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而且涉及很多敏感地方,需要小心解釋和澄清我們實際在做甚麼。我們的心理教育和一般精神健康方法的重要一環,就是把現有資源(社區和宗教的支持)融入我們與受助者的工作。」
「此外,當地廣泛相信死後亡魂不安,或會以斷續、令人不安的夢境或樣貌出現,就等同心理學的『回閃』和惡夢的概念。這套信念很強,亦解釋了為何會有多個小時的誦經、捐獻和紀念活動。基於此,在重大事故發生後,把災民出現的反應『正常化』是十分重要工作,並需要小心處理。今次介入項目得以成功,主要是能夠教導病人放鬆的技巧,幫助他們開放自己,講出心裡感受,和保證他們的資料和所講的都得到專業的保密。」
災難一周年可能觸發的反應
及至零八年年底前,無國界醫生的輔導員注意到大部分的症狀都由創傷後遺反應,轉為焦慮症狀,這可能與災民擔心日後再有其他風災有關。隨著風災發生一周年將至,處理這情況的需要變得明顯,並需要向人們解釋風災後他們出現的症狀可能會再次出現。溫瑪莎博士解釋︰「受害者因未能完全消除傷痛經歷,所以會因個別的壓力來源而再次受創,這都是很典型的情況。」無國界醫生工作隊最近已分發了數以千份單張,講解災難預防措施,以及一周年可能觸發的心理反應,並在心理教育的小組環境中討論這些問題。
無國界醫生緬甸項目經理馬特(Jean-Sébastien MATTE)總結說︰「精神健康是緊急救援項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並必須在天災救援項目的早段就展開。我們的心理社會介入為災民提供了機會,讓他們可以講述、表達和分享他們的感受。我們希望現在他們能夠明白和處理他們的反應,從而可以善用他們的資源,並作出更好準備,應付將來可能出現的天災。」
拉托(Philippe LATOUR)
熱帶風暴納爾吉斯嚴重摧毀伊洛瓦底三角洲一年後,有賴很多國內和國際組織的努力,重建工作正在進行。在最初的緊急階段過後,目前的重點是重建棲身之所,和重拾生計,尤其是耕作和捕魚工作。緬甸南部絕大部分都是鄉郊地區,當地將需要多年時間始能回復風災前的面貌。然而,房屋正逐步重建中,稻田亦再次有人耕種,當地曾是該國的稻米重要產地。村民都再次到河裡捕魚,載著糧食和貨物的船隻由一條村駛往另一條村,學期完結的小孩都在四處玩耍。
在流往安達曼海的支流上,不再見到罹難者的屍體,但一年前奪去十四萬人性命的慘劇所帶來的可怕回憶,仍然在二百萬名失去摯愛的倖存者腦海裡縈繞不去。為減輕他們心中看不見的痛苦,無國界醫生於過去十個月裡,一直為三角洲的災民提供精神健康支援。
無國界醫生的救援隊於風災發生後的四十八小時內展開工作,派出數十名救援人員到三角洲,派發數以噸計的救援物資和提供治療。在災場的醫療隊迅即發現診所內有大批生還者都出現創傷後遺症,當中很多都是身心不適的個案。於其後的數星期裡,無國界醫生派出三名精神健康專家到災區評估情況。據他們報告,災民都自覺地先應付生存基本需要,同時注意到災民有失眼、惡夢、焦慮(尤其對日後生計感焦慮)等特徵反應。很多人不但因災難本身而嚴重精神受創,而且因失去親人而悲傷不已。
當地僧侶和其他宗教人士都一樣損失慘重,並精神受創,令他們難以如常地為災民提供支援和安撫。
鍾迪(Kaz De JONG)是無國界醫生的其中一位專家,他仍然記得災民跟他說感到害怕,害怕原因有很多,包括返回曾經歷可怕遭遇、或遇見埋在地下的屍體被雨水沖出來的地方。另一個沒那麼被關注的問題是這次災難給災民帶來的改變,最明顯的例子是他遇過一位祖母抱著年幼孩子說︰「我再次為人母親了,我所有家人都死了,剩下的就只有我和這個女嬰。」
小組和個別輔導
由於大量災民都呈現精神健康不良的跡象,無國界醫生把心理社會工作納入給風災災民的支援項目之一,包括提供小組和個別輔導、設立社區小組、在災民臨時營地開辦了一間學校,並培訓社區健康工作人員。
於零八年八月至零九年三月期間,無國界醫生的輔導員為五萬六千名災民提供了小組輔導,此方法幫助強化災民本身的能力,去應付災難事件。輔導員亦為有嚴重受創症狀、或主動提出能否與他們分享感受的災民,提供了超過三千一百次個別輔導。
無國界醫生同時為本地輔導員,開設了一個有關心理社會和精神健康介入的培訓項目。於去年七月至八月期間,共有十三名本地輔導員受訓,並迅即在三角洲重災區之一、接近塞桑鎮(Setsan)的地方,展開工作。過去數月在塞桑鎮負責推動和管理精神健康項目的無國界醫生臨心理學家兼精神治療師溫瑪莎博士(Sylvia WAMSER)說︰「我們工作的地方,本身有很多被忽略的社會問題,例如貧窮、缺乏教育、醫療護理不足,以及之前未曾接觸過何謂輔導的概念。病人資料的保密和私隱也是重要一環,需要很多的教育和解釋。」
與此同時,無國界醫生的海外精神健康專家亦為醫護人員提供培訓,講解傷痛經歷帶來的心理影響、如何辨識心理困苦和個案的基本處理方法。
溫瑪莎博士說︰「最大的挑戰是,精神健康在我們工作的國家,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而且涉及很多敏感地方,需要小心解釋和澄清我們實際在做甚麼。我們的心理教育和一般精神健康方法的重要一環,就是把現有資源(社區和宗教的支持)融入我們與受助者的工作。」
「此外,當地廣泛相信死後亡魂不安,或會以斷續、令人不安的夢境或樣貌出現,就等同心理學的『回閃』和惡夢的概念。這套信念很強,亦解釋了為何會有多個小時的誦經、捐獻和紀念活動。基於此,在重大事故發生後,把災民出現的反應『正常化』是十分重要工作,並需要小心處理。今次介入項目得以成功,主要是能夠教導病人放鬆的技巧,幫助他們開放自己,講出心裡感受,和保證他們的資料和所講的都得到專業的保密。」
災難一周年可能觸發的反應
及至零八年年底前,無國界醫生的輔導員注意到大部分的症狀都由創傷後遺反應,轉為焦慮症狀,這可能與災民擔心日後再有其他風災有關。隨著風災發生一周年將至,處理這情況的需要變得明顯,並需要向人們解釋風災後他們出現的症狀可能會再次出現。溫瑪莎博士解釋︰「受害者因未能完全消除傷痛經歷,所以會因個別的壓力來源而再次受創,這都是很典型的情況。」無國界醫生工作隊最近已分發了數以千份單張,講解災難預防措施,以及一周年可能觸發的心理反應,並在心理教育的小組環境中討論這些問題。
無國界醫生緬甸項目經理馬特(Jean-Sébastien MATTE)總結說︰「精神健康是緊急救援項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並必須在天災救援項目的早段就展開。我們的心理社會介入為災民提供了機會,讓他們可以講述、表達和分享他們的感受。我們希望現在他們能夠明白和處理他們的反應,從而可以善用他們的資源,並作出更好準備,應付將來可能出現的天災。」
拉托(Philippe LAT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