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救援人員

無國界醫生心理學家杜顧歷(左)和助產士李芷殷(右)曾分別前住南蘇丹的多羅難民營參與救援,他們都關注當地婦女產後抑鬱的情況。© MSF 努力向外推擠胎兒後,嬰兒呱呱落地。畢竟已經是5名子女的母親,分娩對她而言已駕輕就熟。嬰兒被送到身前,但她只看了一眼,便別過頭去,不抱也不餵奶。隨著時間過去,嬰兒的血糖值和體溫漸降,若持續下去會有生命危險。這名母親像是旁觀者般坐在病床上不發一言,但每次看到其他母親餵奶的畫面卻會不禁獨自流淚。 原來她的嬰兒有先天缺陷,她第一眼便看見嬰兒有兔唇和裂顎,一下子接受不了,母嬰之間未能產生聯繫。助產士見狀,懷疑她患有產後抑鬱症,於是馬上聯絡心理學家跟進輔導。...
香港助產士李芷殷
 
在南蘇丹馬班縣多羅難民營,無國界醫生是區內唯一提供免費婦產科醫療服務的組織,單在2018年6月及7月,每個月有250至280名婦女到無國界醫生在當地的醫院分娩。當地童婚問題嚴重,女士早於15、16歲時便會結婚、生兒育女。這些年輕婦女的身心發展都未成熟,要順利分娩和學懂照顧新生嬰兒都有一定難度。
 
他是一名18歲青年。毎次來到位於巴勒斯坦加沙北部的回歸醫院,總是穿著同一件黑色T恤 ,上面寫着「Sunny Boy」,加上他的笑容變得越來越多,所以我暱稱他為「陽光青年Sunny Boy」。 
 
Sunny Boy 在孤兒院長大。他的兩隻門牙呈啡色而且都只剩下半隻。在加沙地帶,牙醫都是私⼈執業,平民百姓著實難以負擔牙科檢查費用。 
 
香港骨科醫生唐頴思
 
7月12日上午九時,在巴勒斯坦加沙北部的回歸醫院。電梯門在三樓打開,一名戴著黑色面紗的母親衝入護士站,要求我們即時替她的兒子穆罕默德看病。
 
無國界醫生馬來西亞項目總管柳天蕙
 
今年8月25日,是歷年以來最大批羅興亞難民逃離緬甸若開邦的一周年。緬甸政府針對羅興亞人進行的新一輪「清剿行動」,導致超過70.6萬名羅興亞人為逃避駭人的暴力事件而走難至孟加拉。現時,約有91.9萬名羅興亞難民棲身在孟加拉,這是緬甸數十年來具針對性的歧視政策積累的後果。
 
伍有德醫生是來自香港的急症室醫生。他在2017年6月展開他首個無國界醫生救援任務,前往摩蘇爾以南的城鎮哈曼阿里爾(Hammam Al Alil),應對來自摩蘇爾的流離失所人口龐大的醫療需要,包括對創傷後外科護理的需求。同年12月,他再次跟隨無國界醫生到敘利亞北部的塔勒艾卜耶德進行救援任務。
 
「TA ER MD」
陳健華醫生
外科醫生
 
十八年後重回敘利亞領土,感觸實在良多。
 
當知道我第一個參與救援任務的地方是阿富汗,要由一個全無戰亂、非常安穩的城巿,前往一個戰亂國家,難免有點心驚膽跳。我的前線職位是人力資源經理,主要是到位於阿富汗不同省份的四個無國界醫生救援項目,支援當地負責人力資源管理的同事。
 
我之前在香港的急症室工作,有時會聽到朋友形容那裡宛如「戰場」。那時我會笑著認同他們。
 
我從未知道那時我有多錯。
 
在香港,我可能會為呼吸困難的老年男人診症,也可能會見到腹痛的年輕男人;我亦可能會見到懷孕初期陰道出血的少婦,或是發燒和流鼻水的小孩。
 
深夜,醫院接收了一個受槍傷的病人,需要進行緊急手術。在博爾,由電力供應到手術袍、儀器等手術前的大小準備都需要親力親為。燃料在戰時一般都很缺乏,燃料價格居高不下。在這裡做手術時戴著頭燈是很基本的,因為這裡隨時停電,你的頭燈絕對有助化險為夷。
 
Subscribe to RSS - 香港救援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