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rd delivery in progress. Please do not leave or refresh the page

loading...
無國界醫生 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白喉:老疾病新威脅

無疆

2018年1月01日

MSF Hong Kong Borderline 2018 1 TC 0 1
MSF Hong Kong Borderline 2018 1 TC 0 1

先預防,後治療

總幹事的話

先預防,後治療

 

冬去春來,大地回暖。雖然我個人喜歡不同季節之間的交替期,但它同時是流行病肆虐的高峰期。眾所周知,及早接種疫苗有助預防爆發流行病。正如在香港,我們會接種對抗季節性流感的疫苗。相反,在缺乏疫苗和疫苗接種率不足的情況下,流行病有機可乘,由原本可預防的疾病演變為一場又一場的疫症。

 

今期的封面故事會探討一種過去數十年近乎絶跡、具傳染性和足以致命的細菌感染疾病──白喉。

 

自2017年8 月,孟加拉於大半年間接收了近70萬名由緬甸逃亡至當地的羅興亞人,擠逼不堪的難民營和惡劣的衞生環境成為病菌滋生的溫床。最終羅興亞危機爆發約3個月後,無國界醫生醫療隊發現當地首宗疑似白喉個案,白喉疫症數十年後再次爆發。這群羅興亞難民攀山涉水來到異地,好不容易捱過沿路上的重重考驗,卻不幸地被一種原可預防的疾病擊倒。無國界醫生由發現疑似個案開始,便在當地醫治病人及支援疫苗接種運動。

 

在地球的另一端,也門於2015年爆發武裝衝突後, 全國被捲入極端暴力和動盪局勢之中,直接摧毀當地的醫療系統。當醫療設施未能如常運作下,人們將不能獲得所需的醫療護理,包括基本而重要的疫苗接種。繼霍亂和急性水樣腹瀉,也門於去年下半年也爆發懷疑白喉疫情。無國界醫生在當地的醫療團隊也隨即協助控制疫情擴散。

 

覆蓋率是疫苗接種運動的關鍵。在很多偏僻或局勢不穩定的前線地區,缺乏準確和及時的人口普查或地圖。為了支援我們的前線救援人員,無國界醫生參與成立「失蹤的地圖」(Missing Maps)計劃,並舉辦多場集體繪圖活動「地圖松」(Mapathon),聚集義工在一起,根據衛星圖片為易受災難和疫症影響的地區繪製地圖,包括確定建築物、道路和水源的位置等。能夠反映當地實際面貌的地圖,除了有助我們規劃及推行前線救援任務,更能為未來的任何緊急狀況做足準備。故今期「無疆」,我強烈建議您們閱讀有關「地圖松」的篇章。

 

為突如其來的緊急狀況做足準備是我們工作的重要一環。如「地圖松」活動收集的資訊讓我們能未雨綢繆,然而,接種疫苗才是強而有力的預防措施。俗語有云:「預防勝於治療」,但當防線被衝破,疫症爆發時,病人最需要的是緊急治療,正如也門和孟加拉的情況一樣,我們迅速為受苦的人們提供到位的援助同樣至為關鍵。

 

 

 

JAN18 01

白喉:老疾病新威脅

封面故事

白喉:老疾病新威脅

 

白喉是一種具傳染性和可致命的疾病。隨著全球大部分國家有系統地推行兒童疫苗接種運動,白喉於過去30年間已近乎消聲匿跡。然而,人口流徙和戰爭等人道危機,卻令這種被忽略和遺忘的疾病再度肆虐。

 

自去年8月底開始,近70萬名羅興亞人為了逃避暴力,由緬甸逃亡至孟加拉。孟加拉邊境城鎮科克斯巴扎爾(Cox's Bazar)的人口於半年內急劇增長,難民棲身於擁擠不堪的臨時營地,帳篷搭建得密密麻麻,有些家庭甚至有超過10人同時住在一個狹小的帳篷內,為疫症爆發提供了絕佳的條件。

 

11月初,無國界醫生在當地的醫療隊首次發現疑似白喉個案。孟加拉緊急醫療項目統籌萊文(Crystal VanLeeuwen)收到消息後相當驚訝。「『白喉?』我問致電給我的醫生,『你確定嗎?」在難民營內工作,你總是會特別留神,有否出現具傳染性、接種疫苗可預防的疾病,如破傷風、麻疹和小兒麻痺症等,但白喉卻不在我的預計之內。」萊文說。

 

白喉疫症爆發時,無國界醫生於孟加拉當地設立醫療設施專門治療白喉病人,為白喉病人處方抗毒素。©Anna Surinyach

 

白喉是一種具傳染性的細菌感染,患者的喉嚨或鼻子通常會出現一片片灰白色的薄膜,這種感染會引起呼吸道阻塞,以及心臟和神經系統受損。

 

這種疾病可透過接種疫苗預防。以香港為例,香港政府於1960年代開始,透過「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為未滿12歲兒童免費接種多種疫苗,當中包括「白喉、破傷風、無細胞型百日咳及靈活小兒麻痺混合疫苗」。能夠成功推行相關計劃,有賴於本港相對完善的醫療制度。

 

白喉在孟加拉重現,突顯了羅興亞難民處於何等脆弱的狀況。他們在緬甸難以獲得定期的醫療服務,包括疫苗接種,故大多數人都沒有保障。加上難民營的環境過度擁擠,衛生環境惡劣,導致首宗感染個案出現後,疾病通過飛沫傳播迅速蔓延,演變成一場疫症。

 

白喉在孟加拉肆虐前的幾個月,也門懷疑爆發白喉疫情。該國最近一次通報白喉病例已是1992年,上次白喉疫情爆發則是1982年。

 

無國界醫生也門伊卜省的緊急項目統籌馬柏辛( Marc Poncin)說:「持續不斷的戰事,加上對包括藥品和疫苗在內的物資所實施的封鎖,令也門的醫療系統倒退了幾十年。當地的醫療基礎設施瀕臨崩潰,封鎖燃料進口令其價格上漲,病人於是無法負擔高昂的交通費,到全國少數仍然運作的醫療中心求醫。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因為白喉患者無法定期接受治療的話,細菌可在體內擴散,死亡率更會達40%。更甚的是,也門早前爆發大規模的霍亂疫情,有超過一百萬的疑似病例,白喉來襲時該國還沒有恢復過來。」

 

 

 

JAN18 03 Tc

羅興亞人和也門的人民分別經歷了大多災難,包括 戰爭、暴力,被逼流徙,而他們不約而且同被一種完全可以預防的疾病的侵襲。早於90年前,人類就知道,只要獲得基本醫療和常規疫苗接種,就能獲得保障。

 

 

在孟加拉的賈姆托利臨時安置所,人口過度擁擠,衛生環境欠佳,成為疫症溫床。©Anna Surinyach

 

JAN18 05 Tc
MSF Hong Kong Borderline 2018 1 TC 6.2

 

無國界醫生外展隊會到疫症爆發的社區宣傳,讓當地居民了解相關疾病的資訊,包括感染途徑和預防措施等,以防止傳染病進一步擴散。©Sara/MSF

 

「我們必須全天候學習如何治療白喉」

上一次大型的白喉疫症爆發已是數十年前,無國界醫生大部分的醫療人員僅從教科書認識白喉,在孟加拉的救援隊在治療這種疾病方面,遇上了不少挑戰。

 

「當白喉疫症於去年12月爆發時,無國界醫生的救援隊根本不勝負荷。鑑於情況緊急,我們決定暫時擱置興建中的全新的醫院,而是在建醫院的土地上改建白喉治療中心。治療中心初時由一個一個帳篷組成,後來才搬到已竣工的病房。」無國界醫生孟加拉醫療隊長波拉(Carla Pla)說。

 

「疫情爆發最初數個星期,處理起來相當困難。大批病人一下子來到治療中心,有時是一輛一輛小巴載他們過來。與此同時,我們的醫護人員也不是很有經驗,上一次白喉疫症爆發已在數十年前,我們只在教科書看過,從未真實遭遇這種情況,不得不晝夜不停學習如何治療白喉。」

 

「一旦確診白喉,治療中最要小心處理的環節,就是給病人抗毒素。抗毒素透過靜脈注射,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假如處理不善的話,會引致併發症甚至死亡。用藥初期,醫生要一對一照顧病人,以便能迅速察覺出副作用並予以處理。」

 

抗毒素能有效降低白喉的死亡率。惟全球抗毒素供應短缺,目前只有少於5,000瓶。當沒有足夠藥物來搶救所有患者的性命時,變成了道德和公平的問題,無國界醫生的醫護人員往往被逼作出極度艱難的決定。

 

其他挑戰包括確保隔離患者,防止疾病擴散,並找出每一個曾患者接觸過的人,為他們接種疫苗和提供預防藥物。

 

除了提供治療以外,為目標人群注射疫苗防止疾病傳播也同樣重要,無國界醫生一直支持孟加拉衛生部進行白喉疫苗接種運動。這次的疫苗接種運動,較早前針對霍亂和麻疹的疫苗接種運動更具挑戰,因要在一個月內注射三支疫苗,要解決後勤和技術等問題。

 

 

 

 

 

 

JAN18 07

也門衝突背後

圖片特寫

也門衝突背後

 

自2015年3月也門衝突全面升級後,對平民的影響最為深重——生活費用飆升,令當地家庭難以滿足最基本的需求據估計該國有1480萬人缺乏基本醫療護理,約佔全國人口55%。愈半數的醫療設施因為被戰火摧毀、缺少員工或藥物而不再運作。燃油價格上漲令人們無法負擔求醫的交通費,在最後一刻才趕到醫院治療。衛生部門的工作人員一年多未領到薪水,令原本已脆弱的醫療系統雪上加霜——除戰爭造成的傷患之外,也門去年4月至今年2月期間爆發的霍亂錄得超過100萬疑似病例,而白喉也在多年後重現。為了應對持續增加的醫療需求,無國界醫生在12個省的33家醫院及醫療中心工作或提供支援。

 

JAN18 08
JAN18 09
JAN18 10
JAN18 11

 

 

 

 

 

JAN18 12

「地圖松」:鍵盤世代參與醫療人道救援

救援冷知識

 

「地圖松」:鍵盤世代參與醫療人道救援

 

儘管現今的資訊科技一日千里,但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地區,在地圖上除了地名或一條公路外,目前仍是一片空白。「開放街圖」(OpenStreetMap)平台受維基百科啟發而出現,開啟了一般人參與繪製地圖的機會,對在地圖資訊不全的角落進行醫療人道救援工作,尤其發揮關鍵作用。

 

2010年海地地震、2013年菲律賓颱風海燕,以及2015年尼泊爾地震,就依靠鍵盤世代在極短時間內完成繪製災區地圖,成為救災現場的可靠工具。無國界醫生在2014年參與成立「失蹤的地圖」(Missing Maps)計劃,旨在為最易受災難和疫症影響的地區優先繪製地圖,前線救援人員因此能夠根據比較精確的地圖,掌握天災或疫症的災情、流離失所人口動向等即時資訊,拯救更多生命。無國界醫生已舉辦多場集體繪圖活動「地圖松」(Mapathon),義工們聚在一起,根據衛星圖片協助確定建築物、道路、通道和水源的位置。

 

雲端繪圖如何幫助無國界醫生的工作?

 

以麻疹疫苗注射為例,在一場疫苗注射運動中,必須要讓95%目標人口接受注射,才能成功阻止疾病擴散。但如果需要注射的人數不明,就難以準備足夠的疫苗、冷藏設備,以及相關的運輸和人力規劃。這時候,擁有一張資訊詳細的地圖便至關重要。

 

2016年4月,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吉威島(Idjwi)爆發麻疹疫情,最新人口數據卻是在2010年統計的,加上交通不便,對疫苗注射工作造成阻礙。經無國界醫生與「缺少地圖」計劃協調,召集正於英國和比利時參與「地圖松」的義工,協助補足資訊不全的地圖。在疫情爆發一週之內,繪圖工作便完成,並隨即將地圖交給無國界醫生前線救援隊使用,最終成功讓94.8%的目標人群接受得到注射,這是相當難得的成果。

 

英國「地圖松」發起者貝恩(Duncan Bain)說:「人們很熱衷於參與這個活動,因為所帶來的影響非常重要,參與繪圖成為捐款和加入前線救援任務之間的最佳中間點。」

 

© MSF

 

在新加坡及香港舉辦的兩場「地圖松」活動中,超過250名參與者為尼日利亞的尼日爾州描繪了近9,000幢樓房及超過300公里道路。精準的地圖有助緊急救援隊進行流行病學分析、疾病監測和後勤規劃。

 

參與「地圖松」活動不需特殊的技巧,也不受地域或時間所限。只要在空餘時登入雲端帳戶進行繪圖,就可為前線醫療人道救援出一份力。

 

JAN18 14 Tc

 

 

 

 

 

JAN18 15

「這麼近那麼遠」──在海地太子港救死扶傷

救援實錄

「這麼近那麼遠」──在海地太子港救死扶傷

 

古人有云,一日之計在於晨,而我在海地的救援工作常常天未亮已經開始。

 

這天凌晨四時,在無國界醫生位於海地太子港的創傷外科中心的急症室,我們接收了一名多處槍傷的男子,傷處包括右胸腔及右肘窩,另有一處子彈由右邊大腿內側進入通往陰囊射出。入院時,他神智清醒,血壓正常,呼吸率和心跳率卻升高。經過X光片和超音波等多個檢查,我們初步排除傷者腹部有創傷,給他營養液後送他入手術室,為傷者的多處傷口進行縫合、並在腹腔放下紗布,藉此對傷處施壓,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

 

手術過後,我才知道他受傷時間為前天早上十一時,而肇事地點——太子港市中心,距離我們的創傷外科中心只有三十分鐘車程。為什麼相隔那麼久才來求醫?

 

不在海地的人大概難以想像,在太子港發生槍擊案是家常便飯,當地人外出都會帶一支槍也是常識,還有大大小小的黨派在太子港「行走覓食」 。傷者延誤求醫,有可能是因為他不能召喚救護車,以免在日間被當地警方追捕,也有可能是難以找到車輛送他入院。但我們救援隊唯一肯定的是,無國界醫生在救治病人時不會因他們的黨派、種族、宗教和政治立場而區別對待,任何人只要在進入醫院前放下武器,便只有一個身分,就是病人,他們都應該得到救治。

 

我們的創傷外科中心就在市中心,無奈有時因為當地種種原因,或者病人的意願,導致治療延誤。這個傷者算是幸運,子彈並未傷及主要的內臟和內腸,否則他可能早已返魂乏術。

 

又一個凌晨,一位四十多歲的傷者被送來急症室,她的右下肢脛骨外露,左下肢脛骨將近插出來。傷者不說話,而陪她進院的媽媽只說她的女兒名叫SS,有精神問題,她也不知道女兒在凌晨怎樣發生意外。幸運的是,SS重要的血管及神經線未有受傷,其他重要器官和系統檢查大致正常。做了清創手術加外在枝架固定術 後,SS被送入復蘇房觀察,繼而轉到普通病房。

 

究竟SS怎樣受傷?從脛骨的受傷程度看,SS可能是從高處跳下、或在斜坡跌落,或者交通意外——海地鮮有交通燈,幾乎無人遵守交通法例,電單車意外頻繁發生。SS往後亦有機會重蹈覆轍,她媽媽已經年老,想必金錢和照料的負擔壓力亦不少

 

。 中國人強調成事要具備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可少,這個概念也適用於醫療救援,我願能做好自己可以做好的一切。

 

在海地太子港,來自香港的骨科醫生唐穎思的救援工作時常從淩晨開始。

 

©Jennifer Tong/MSF

 

為了方便當地居民就診,無國界醫生的創傷外科項目就在市中心。

 

©Jennifer Tong/MSF

 

 

JAN18 18

一個可持續改變生命的承諾

無國界醫生(香港)

 

一個可持續改變生命的承諾

 

無論是您和我,還是我們的家人,所有人都會經歷過疾病的困擾。但我們很少會因為暴力、衝突或天災而被迫離開家園,或處於無法獲得醫療護理的境況。無國界醫生日復日在前線為這些受困於危難的人提供援助,實在有賴我們的支持者一直以來慷慨解囊。更有支持者選擇作出長久的承諾,將人道關懷延續下去︰透過訂立遺囑,按自己的意願把遺產捐贈予無國界醫生,持續為世界各地無數的生命帶來改變。

 

無國界醫生透過支持者的遺產捐贈,將可每天幫助弱勢群體改善生活,並為偏遠地區提供巨重要大支援持。這些慷慨遺贈亦可以確保我們財政獨立,以便在最有需要的地方採取即時行動,提供醫療人道援助。

 

遺產捐贈者的話

 

遺產捐贈者支持無國界醫生的原因各異,其中來自美國的小兒外科醫生約翰‧勞倫斯就一直以行動實踐他的信念︰「我親身目睹過無國界醫生支持者的捐贈,如何令世界各地的人獲得醫療服務。透過訂立遺囑將無國界醫生列為受益機構,會令我的遺產添上多一重意義,就是拯救生命。」

 

 

JAN18 19 Tc
JAN18 20 Tc

下載PDF檔案

 

 

 

 

 

相關出版

瀏覽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