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隻挑起的爭端 南蘇丹平民槍擊事件

© Sven TORFINN兩名手持槍械的男子守護著牛群,以防被盜牛者搶奪。

自蘇丹南北內戰的全面性和平協議生效後,愈來愈多逃離家園的平民陸續返回家鄉。在博爾,市集由幾個地攤,迅速演變成店舖林立。人多了,病人也自然多了起來,是以急症室每天都擠滿了人。 由於蘇丹久經戰亂,很多人都持有槍械。我們平均每天都接收到一名槍傷病人,當中大都是手腳受傷。他們每每要接受兩至四次手術才能復原,所以留院的幾乎全都是槍傷病人。當初我還以為這些槍擊事件是零星的戰事,其後才知道它們大都是由爭奪財產和醉酒鬧事而引起。 牛隻成了衝突來源 牛,在當地是主要財產,更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每個星期,博爾都會發生一至兩宗搶奪牛隻而引發的槍戰。還能保著性命抵達醫院的,都是年輕和傷勢較輕的,有不少人還未送到醫院已經喪命。

© Carina LI / MSF手術期間,麻醉師朱淑儀(左)細心觀察病人的情況。

牛隻亦是當地的嫁妝。當地男子娶妻子時,要像中國習俗般繳付禮金。禮金以牛隻計算,由十數隻至三、四十隻不等。當地人經常為嫁妝數量的問題而發生爭拗。有一位女士,就因不滿男家給女兒的嫁妝太少,與男方理論時被槍傷了右手,最後要進行切除手術。好端端的一件喜事,竟落得悲劇收場。 除此之外,當地的酗酒問題也引發了不少槍擊事件。有些配備了自動部槍的士兵,在晚上喝得酩酊大醉後便會胡亂開火,甚至互相射擊。他們原來的職責是維持秩序,但似乎帶來了更多問題。 不同膚色帶來友善問候 雖然如此,但在我看來,蘇丹人普遍都很友善。走在街上,經常有陌生人和我打招呼,孩子們對我這位外國人更感好奇。猶記得一個周日早上,我在街上漫行時,突然感到一隻小手從後輕拍我的手。原來在我身後的一班女孩對我那「別於常人」的膚色感到很驚訝,當中一位特別勇敢的,決定走上前摸摸我的手。看著這群可愛的女孩,我也伸出雙手,跟她們握手打招呼。 縱使不同膚色,但我從她們的掌心感到前所未有的溫暖。
來自香港的麻醉科醫生朱淑儀,本月(二零零七年十一月)剛自南蘇丹博爾完成救援工作返港。蘇丹南北之間的內戰雖然已於約三年前平息,平民亦陸續返回家園,但當地的暴力事件似乎未有隨之消失,平民反而不時因爭執糾紛而動武,甚至開火。朱淑儀在工作期間也處理過不少槍傷病人,更看到不少由喜成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