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救援︰逃難路上的婦女

家,理應是每個人的避風所。然而世界各地許多人的安樂窩不再安樂,被逼含淚遠走他鄉。截止2016年,全球共有6,560萬人流離失所,即平均每分鐘便有20人被逼離開家園,當中近半為女性,包括女童和孕婦。本周四(8日)是國際婦女節,在未能重回昔日的家之前,這群流離失所婦女更需要的是長遠的醫療保障和心理支援。
 
過去20年間,全球被逼流離失所的人口由1997年時的3,390萬人,增至2016年的6,560萬人,升幅達93.5%,超過英國的總人口;當中1030萬人因衝突而被逼逃離家園,即平均每日有28,300人次,也等於每分鐘約有20人次。
 
2016年的流離失所者中,近半為女性,當中包括女童和孕婦。她們被逼離鄉別井,踏上無盡的漂泊路。逃難沿路的多重考驗,加上日以繼夜,夜以繼日流徙,令她們的身心都未能得到妥善的照顧。
 
 
2015年4月至2017年8月期間,估計有超過418, 000人從中非國家布隆迪逃至坦桑尼亞、盧旺達、剛果民主共和國和烏干達等鄰近國家。無國界醫生是坦桑尼亞恩杜塔(Nduta)難民營最主要提供醫療服務的組織。圖中為難民營內的婦女透過唱頌宗教歌曲進行崇拜。
© Erwan Rogard/MSF
 
 
32歲的葛洛莉亞(Gloria)與丈夫及兩名子女於2016年中逃離中非國家布隆迪(Burundi),當時葛洛莉亞已懷孕三個月。她的一家白天遠征,晚上躲藏起來,沿路向他人乞求棲身之所。葛洛莉亞經常感到肚痛,無奈她被困邊境長達4個月。她說:「雖然我們有被收容和安置,但是根本沒有人理會我在懷孕。我們的情況非常艱難,連睡覺的空間也沒有,只能與其他難民互相爭位。」輾轉下,葛洛莉亞一家四口到達非洲東部坦桑尼亞恩杜塔(Nduta)的難民營,先接受無國界醫生醫護人員的檢查,發現她上次所接受剖腹產,成為今次分娩的潛在危險。其後她獲轉介至醫院,最終順利分娩。
 
葛洛莉亞是幸運的例子。一般而言,約15%婦女在懷孕或分娩期間會出現可致命的併發症。流離失所的孕婦在缺乏妥善的產前保健、安全的生育環境及緊急產科護理下,出現小產或早產的機會較一般孕婦高。
 
即使母子平安,分娩只是一個問題的終結,同時也是另一個問題的開端。如何養育子女成人,從來都是為人父母的煩惱,更何況是在資源缺乏、環境惡劣的流徙營內。
 
 
無國界醫生於坦桑尼亞恩杜塔(Nduta)難民營設有175張床位的醫院,為難民提供婦產科、兒科、急症和普通科的醫療服務。經初步檢查發現病人病情複雜的話,會轉介他們至位於基邦多(Kibondo)的醫院接受治療。©Louise Annaud/MSF
 
 
另一位來自敘利亞的難民薩勒瑪(Salma)育有幾名子女。她一家雖然在內戰中幸而保命,但幼子尤其被飛機駛過的聲音、爆炸聲和槍聲纏繞著,性格變得緊張、固執和反叛。為人母親的辛納卜說:「我內心瀕臨崩潰,身體亦疲憊不堪,但在孩子面前只能表現堅強的一面。」她最終為了尋求心理支援服務而與孩子們逃到約旦。
 
葛洛莉亞與薩勒瑪的遭遇,是流離失所婦女經常要面對的困局。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報告,敘利亞是全球觸發最多人流離失所的國家,過去七年的戰事已造成1,200萬人在國內流徙,或逃到國外成為難民。去年8月起大批緬甸若開邦的羅興亞人因衝突逃到鄰國孟加拉,至今累積人數已近70萬,有不少婦女痛失丈夫孤立無援。而歐洲的移民難民危機亦未見終止,今年一月底無國界醫生與另一組織「SOS MEDITERRANEE」共同運作的搜救船,就在地中海從一艘正在沉沒的橡皮艇救起99人,當中亦有不少婦女。
 
本周四是國際婦女節。上世紀設立國際婦女節的原意是為了紀念婦女成功爭取政治、經濟及民生等各方面的權益。時至今日,對於一班顛沛流離的婦女而言,她們所渴望得到的,只是與身處安穩城市婦女一樣的醫療和心理健康保障 。
 
 
2016年全球共有6,560萬名流離失所者,人數超出英國的總人口。當中1,030萬人因衝突而被逼離鄉別井、即平均每日有28,300人次。©Alessandro Penso/MAPS
 
知多點︰
無國界醫生在全球超過40個國家援助流離失所者,當中有不少婦女。針對流徒中的婦女,無國界醫生提供五大範疇的服務,包括安全分娩、家庭計劃、安全終止懷孕、性暴力受害者的護理和心理支援。在約旦、孟加拉和地中海等地,無國界醫生的醫護人員在診所和醫院,向流離失所的婦女提供婦產科護理,以確保她們能安全地分娩。不安全墮胎是全球導致孕婦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佔所有孕產婦死亡個案13%,無國界醫生醫療隊會為婦女提供輔導,並在可能的情況下提供終止懷孕的服務,還提供家庭計劃減低出現意外懷孕的機會。
婦女在流離失所的途中會面對不同暴力的威脅,當中包括性暴力。無國界醫生為性暴力受害者提供專門護理,包括暴露後預防,以防止她們感染愛滋病和其他性病;提供破傷風和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種,還有心理支援等。
 
*病人名字經過更改以保護個人私隱
 
 
文章首刊於2018年3月5日明報《通通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