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一周年 無國界醫生繼續為災民提供心理支援服務

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的四川大地震,造成超過八萬人死、一千萬人無家可歸。地震一年過後,失去親人、家園和工作的災民,仍然承受著心理困擾,需要心理支援以重新投入生活。無國界醫生現時繼續在四川,為地震的受害者提供心理支援服務。

自去年十二月起,房屋重建的工作經已開始,但即使地震至今已一年,大部分人未見生活有很大改變。無國界醫生駐四川的項目統籌塔瑪拉.佩爾森(Tamara PIERSON)說︰「學校和醫療都是首要重建的,但要在一、兩年內才完成。」她續說︰「大部分的災民仍住在臨時安置房屋,不知道何時才可以重建自己的樓房。雖然這情況將會持續,但整體基本居住條件如食水衛生設施、治安、電力設備、民用設施等都尚算穩定。」

隨著地震一周年來臨,人們都變得敏感,擔心會有另一次的天災。零八年九月,北川縣大雨造成水災,泥石流沖毀了擂鼓的臨時安置房屋。今年雨季經已開始,人們都愈來愈擔心雨水會否造成另一次水災,再次出現同樣情況。

無國界醫生駐四川的心理項目經理艾莉卡.佩莉薩莉(Erica PELLIZZARI)表示,人們出現精神困擾,不單是因地震帶來的創傷,還有因對前景持續感到焦慮。她說︰「人們在接受現實時都遇到困難,過去的經歷不但以噩夢或回閃的方式出現,人們還會失眠、經常頭痛,並常感到壓力、持續焦慮,和覺得前景沒有希望。」她續說︰「有些人因已失去一切,甚至會質疑自己的將來──『我應做甚麼?』、『將來會發生甚麼?』、『我可以重建我的房子嗎?』我們在這裡就是要幫助這些災民,因他們都受著同樣問題困擾。我相信地震的經歷以及他們的實際環境,都是令部分個案出現心理困擾的原因。」

為應付災民對心理支援的不斷需要,無國界醫生自零八年十一月至今,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危機干預中心合作,在北川縣和綿竹市提供心理健康支援。該項目聘請了十位中國的心理工作志願者,在無國界醫生心理專家提供培訓和持續督導之下,負責在綿竹和北川的八一帳篷學校、永興板房、武都板房、竹林街板房和擂鼓板房這五個地點,開設診症室,提供心理輔導。心理工作志願者會進行家訪,或在診症室評估來訪者情況,以了解他們是否需要接受心理支援護理。

佩莉薩莉說︰「我相信很多災民仍需要心理支援。在心理工作志願者評估的來訪者當中,有接近一半都是需要跟進的病人。」她續說︰「最常見的症狀是睡眠障礙,例如失眠、經常憂慮、擔心有事發生、悲哀、容易哭、反覆出現噩夢或回閃令傷痛經歷重複,以及出現記憶或專注困難。 有時人們甚至會在事發一年後仍受困擾,因為他們無法靠自己改善情況。這些都是人們經歷突如其來和災難事件後,所出現的典型症狀。從專業角度,大部分人經歷天災後會出現這些症狀,而症狀會逐步退減,但總有些受影響的人需要專門的心理支援,協助他們恢復精神健康。」

對於需要心理支援的人,心理工作志願者會協助他們表達傷痛和接受自己的感受。透過這自我展示的過程,當事人可以接受自己的感受和現實情況,症狀從而減退,他們也就可以重建新生活。

婁峻瑋是在擂鼓的其中一位心理工作志願者,他形容其中一位病人接受輔導後康復過來的情況時說︰「他在地震中失去妻子,來求診之前,他每天凌晨一時才能入睡,清晨三時就醒來,每天只睡兩個小時。他十分焦慮,對前景毫無頭緒。他感到非常悲傷和沮喪,但無法表達內心感受,因他還有兩個孩子,他要顯得堅強。經過輔導後,他的態度變得積極,現於擂鼓做小生意,與孩子一起生活。」

地震發生前,心理支援在中國是較新的事物,能夠提供臨床心理護理的心理專家人數亦有限。在四川無國界醫生工作的地方,無國界醫生是唯一提供個別和小組心理護理的組織。佩莉薩莉表示,臨床方法對於減低病人症狀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她說︰「對於出現症狀的人來說,參與手工藝製作等社群活動,可以起正面作用,但始終未能觸及問題核心。部分人是需要臨床方法才能改善情況的。我們的項目正是一個具積極作用的例子,顯示治療有效及效果良好。」

截至零九年三月,無國界醫生的工作隊評估了超過六百五十人,跟進了大約三百名病人,並完成一千五百次心理輔導。無國界醫生同時為項目內的十名內地心理工作志願者提供培訓和督導,協助他們處理病人,和確保護理質素。

無國界醫生自去年五月開始,在四川地震災區工作,現時有十三名本地工作人員和三名國際救援人員,負責提供心理支援。無國界醫生亦由零三年至今,在廣西南寧,提供愛滋病治療服務。無國界醫生自一九八九年開始在中國工作。

 

地點
2009
議題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