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創傷: 心理急救助尼泊爾災民重建新生

4月25日,尼泊爾發生首次地震,災民失去了他們的至親、家園和財物。面對地震帶來的破壞,災民們無從選擇,只好努力重新振作,重拾正常生活。正當人們開始重建家園,第二場地震發生了,重建中的建築物再次倒下。人們一方面對未來亳無把握,不知道如何開展新生活,一方面又害怕地震會再次來襲。
 
無國界醫生的隊伍在尼泊爾東部和西北部的山區,向受到兩次災難性地震影響的災民提供精神健康服務。心理學家徳叙穆克(Kamini Deshmukh)解釋,她的其中一項工作是「心理急救」,目的是提升人們應付創傷經歷的能力,協助他們處理焦慮和恐懼。徳叙穆克同時為男女和兒童進行分組輔導,以應對他們的個別需要。
 
徳叙穆克說:「我嘗試透徹和誠實地向災民解釋現在所發生的事,使他們較容易應對現狀,慢慢接受現實,繼續生活下去。」
 
第一次地震發生後,很多災民嘗試重建他們的住所,最後卻目睹住所被第二次地震摧毀。房屋的裂隙愈來愈大,人們都不敢再住下去,災民害怕再發生地震,於是紛紛離開村落。徳叙穆克指出,對很多人來說,治癒心理創傷需要一段時間。
 
徳叙穆克說:「對於兒童,我會從基本開始,先解釋地震是什麼。我會鼓勵他們告訴我他們正在經歷的事,跟他們唱歌和畫畫。通過他們的畫作,我可以知道他們正經歷甚麼,並可以提供建議。」
 
大多數社群都有自己的應對機制。有些會舉辦聯誼活動,例如唱歌和跳舞。有些會跟親戚和朋友分享經驗。有些則會搬到其他他們感到安全的村落。徳叙穆克說:「我嘗試通過心理教育,強化這些本能的情緒應對機制,使我們的內心能應付類似經歷。」
 
一支無國界醫生精神健康隊伍正在加德滿都的奇奇巴蒂(Chuchepeti)營地進行小組輔導,該營地為家園被毀或不安全,以及害怕回家的災民提供棲息地。
 
85歲的達卡爾(Kumari Dhakal)是一名寡婦,有兩個孩子。她分別在1934年、今年4月和5月經歷過三次大型地震。由於達卡爾租住的房子牆壁佈滿裂痕,加上擔心會再次發生地震,於是達卡爾帶著女兒來到營地暫住。聽她道來過往三次地震的經歷,人們可以感受到她的情緒。她的膝蓋痛得連坐直都十分困難,視力和聽力也很差。對達卡爾來說,在自己家中的床上休息當然會更舒服,但她現在只能躺臥在不舒適的地毯上,跟其他三個家庭共用一個臨時帳蓬。
 
無國界醫生在營內安裝了水箱,達卡爾和女兒雖然有清潔的水可以飲用,但就要奮力尋找足夠的食物。達卡爾說:「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食物,我們沒有米飯或豆,只能依賴現有的資源生活,因為屋子隨時會倒塌,我們不能回去。我們每天都活在恐懼之中。」
 
在奇奇巴蒂營外,全個城市都豎立了帳蓬和用塑膠物料製成的臨時棲身處。在不足3星期內,災民不但要承受兩次自然災難,更要面對患病和喪親之痛等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件。
 
比魯(Basu Biru)說:「朋友,我失去了一切。我以前住在新圖巴爾恰克(Sindupalchowk)。現在我已經一無所有。現在患病的爸爸也剛去世了。傳統的13天服喪完全不足以平息內心的痛楚。」
 
兩次的地震對大部分尼泊爾人造成不同的影響。很多人活在地震的陰霾之下,憂慮地震會再次發生,或山泥傾瀉會造成更多破壞。無數的人不知道如何解決食物和棲身處等基本需要。雖然如此,無國界醫生心理學家貝尼斯 (Reneta Bernis)指出當地人有強勁的恢復能力。
 
貝尼斯說:「我在廓爾喀(Gorkha)經過很多地方,我不勝自愧。看到被地震完全摧毀的村落,我替他們感到難過。但當他們告訴我『我們失去了很多,但我們會重建』,我感到驚訝。我有信心,這種態度會助幫他們度過難關,重建新生。他們不是什麼受害者,他們是人。他們是一群受一場不能預測的自然災難重擊、但正努力過著每一天的人。」
 
自4月25日起,無國界醫生的心理學家和精神健康人員向超過3,200人進行小組輔導。項目旨在透過加強正面管理與地震相關情緒的應對機制,減低災民的心理壓力。項目為災民提供一個分享情緒和恐懼的空間,同時教導災民保護自己和家人。因此,這些輔導環節有助災民建立「能夠把握情況」的感覺。
 
地點
尼泊爾
議題
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