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間競賽──為緬甸風災生還者提供援助

熱帶風暴納爾吉斯吹襲緬甸三星期過後,不少生還者仍缺乏賴以為生的基本物資,在災區上的援助仍然不足。

雖然無國界醫生可以為處於重災區伊諾瓦底三角洲(Irrawaddy Delta)約十二萬災民,提供急需的糧食及其他物資,但救援行動仍面臨巨大挑戰。當地政府限制國際救援人員工作,加上災區地理環境令救援人員難以前往,更多的災民仍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無國界醫生緊急項目統籌馬提(Jean-Sebastien Matte)說:「數以千計災民,由風災至今,未見過任何救援人員,亦仍未得到任何的援助。昨天,我們專門靠小船前往與外隔絕的災區的救援隊,終於去到達博加萊(Bogaley)地區周邊的偏遠村落。在這些村落,我們發現災民已經絕糧,三天沒有進食。他們哭著乞求糧食。我們可以向他們分發了一些緊急糧食。不過,不幸地,仍然有更多村落的居民,就像這些災民一樣有迫切的需要。」

缺乏糧食及棲身之所

災民最大的需要仍然是糧食及適當的棲身之所。由三十六支無國界醫生流動救援隊組成的網絡,正在南部城鎮博加萊(Bogaley)、拉布他(Labutt)及額布多(Ngapudaw)一帶,根據災民的需要派發物資。至今救援人員已派發超過三百一十公噸大米、約八萬四千個魚罐頭、一萬六千五百公升食油,以及可供超過六萬個家庭搭建帳篷的塑料帆布。部分地方因持續有龐大需要,被確定為需要進行第二輪的救援物資派發。

醫療需要的轉變


無國界醫生亦在不同的地方,提供迫切需要的醫療護理。透過診所和流動醫療隊所,醫療人員平均每天提供五百宗診症。最初醫療人員最常治理的是因瓦礫碎片及倒下大樹引致的細小傷口及骨折,但現在醫療隊已較少接收這類診症,反而愈來愈多見發燒、腹瀉及呼吸道感染的個案。災民的居住環境惡劣,例如缺乏適當棲身之所、食水不潔或缺乏糧食,都可導致災民染上這些疾病或令病情惡化。醫療隊並會把較嚴重的病人會轉送到醫院救治。

食水及衛生問題


無國界醫生的水利衛生專家在不同的地方,向災民分發食水器皿,並清理污染了的水塘、運送水箱、喉管及竐立濾水設施,確保災民有潔淨食水可用。不過,潔淨食水在不少地方仍是一個問題。此外,不少廁所在風災期間被破壞,需要重建。因此,無國界醫生仍關注到傳染病爆發的可能,但直至現在仍未發現任何的疫情。

不能承受的回憶

在災區上,亦有龐大的心理支援需要。不少風災及隨後的水災的生還者,都目睹不少嚇人場面。很多人因著這些經驗而心理受創,有人難以入睡,或感到胃痛或胸口痛,亦有人出現高血壓,也有很多人不能說話。一個緬甸籍醫生憶述其中一個病人的經歷說:「我治理過一個受傷的男人,風災的時候,他把孩子搭在肩上游泳逃難,但不久他就沒有氣力,唯有放棄那個小孩。他的妻子不能接受,就想去救那小孩,她向著小孩的方向游去但最後兩人都遇溺,那個男人甚麼都不能做。我看見他時,他完全的崩潰,我也不知可以說甚麼。」

下一步

現在當地政府承諾放寬對大部分國際救援人員入境的限制,無國界醫生準備增派國際救援人員到災區協助。他們會就救援行動各個範疇提供專業意見及經驗(不少緬甸籍救援人員,在風災之前從未曾參與過災難救援工作)。現時無國界醫生有約二百五十名醫生、護士、後勤人員及統籌人員在伊諾瓦底三角洲工作,包括當中十多名專長於水利衛生和統籌緊急救援工作的國際救援人員。

無國界醫生亦開始訪問前線救援人員,了解他們在進行救援工作時,有否遇到甚麼特別的困難和阻礙,亦會調查當地災民是否滿意無國界醫生提供的援助。無國界醫生緊急項目統籌荷德(Vincent Hoedt)說:「我們不只要確保物資已送到正確的地方,亦希望了解究竟我們的援助是否全面及具質素。」

無國界醫生正開始將緬甸籍的當地員工調離伊諾瓦底三角洲,因為他們大多是臨時由緬甸其他地方的項目調到災區協助災民。不少當地員工沒有緊急救援的工作經驗及專業知識,而且,他們部分人及其家人都在今次風災中受到影響。。儘管如此,在過去的三個星期,我們大部分工作人員都在難熬的身心狀況下,毫不間斷地協助救援工作。


無國界醫生在伊諾瓦底三角洲的部分地區,仍是唯一進行工作的救援組織。

 

地點
2008
議題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