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在四川地震災區工作的無國界醫生精神健康主任Marlene Lee

四川地震中很多生還者不但失去家園及財物,更痛失親人及朋友。不少人仍然處於地震可怕經歷的驚駭中,明顯需要心理支援。一支由四名心理專家和一名社工組成的隊伍,正在彭州市的龍門山和綿竹市的漢旺工作,當地因地震而流離失所的居民,現時暫住臨時安置房。

幾天前,其中一位為生還者提供心理健康支援的心理專家Marlene Lee,跟我們分享了她在四川工作的經驗。

問:四川地震後,你遇到的病人裡有什麼類型的精神問題?
答:我們看到他們有情緒、行為和認知的反應,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經歷災難的切身程度。例如,那些在地震中受重傷、家園被毀、逃生時沒身無長物,以及痛失家人或朋友的災民,他們會表現出無助、絕望、悲觀、對未來的憂慮和對身體健康的擔憂。而那些傷勢相對輕微,家園和財產沒有損毀,也沒有失去家人或朋友的災民,我們發現他們較多遇到的是由精神壓力引起的問題,包括睡眠困難、食慾不振、反胃和頭痛。也有很多人說他們會做噩夢、感到緊張、焦慮、容易受驚以及擔心餘震。

問:你可以舉出一些地震後最嚴重心理反應的例子嗎?
答:我想,作為一名心理專家,看到病人感到悲觀和絕望,那分衝擊是很大的。我記得在其中一個災民安置區遇到一名一百零二歲的曾祖父。對一個活了一百零二歲,比曾孫都活得長命的老人來說,他的處境相當艱難。他在地震中倖存下來,卻失去了幾個兒女和所有的曾孫。他一直在哭。當他活到了那個年紀,他會懷疑自己的將來會給他帶來些什麼,他到底是怎樣在這樣的災難中存活下來,因為套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是一個「沒用的一百零二歲老人家」,而他的曾孫和其他去世了的人一樣,本應該有一個長遠的未來。

問:在你所描述的兩類型地震災民中,你認為當中有沒有最需要精神健康支援的群體呢?
答:大型災難發生後,一般有幾個脆弱的群體。很明顯的一群就是幼童,特別是因地震變成孤兒、或是面對傷亡的兒童。另外就是長者,他們是容易被忽略的一群。第三類則是在地震中痛失摯愛的人,尤其是在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下,對子女因地震罹難或失蹤的家長來說特別難受。除此以外,救援人員也是一個需要得到心理支援的群體。在四川,大量的救援人員參與搜索和營救工作,並為災民提供醫療援助。他們要面對死亡和傷者,故需要得到即時及在長期的心理支援。

問:無國界醫生開展了哪些工作來應對地震後的緊急需要?
答:地震後,我們做了很多不同方面的工作,所做的視乎地震後哪一個階段而定。但我們主要的工作包括︰到醫院或災民安置區,進行精神健康需要的評估;為華西醫院精神健康中心提供臨床和研究諮詢;為兩家醫院的地震傷者提供心理支援,並為醫院的醫療人員提供基本的精神健康培訓;我們也到社區進行外展活動,透過心理教育的形式,告知災民經歷地震後預期出現常見的反應,自助的方法去應付這些反應。

問:在你輔導傷者和災民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哪些因素或行為有助他們去應付這次地震?
答:我所看到的最顯著的,是強大的社區凝聚力,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團結一致,這不僅僅在家庭裏,而且還在社區層面。你會聽到村民們如何幫助同村的人,他們還對我們說:「你知道嗎,我們現在的生活很困難,但我們還可以應付,其他村的人或許更需要你們的幫助。」在這裏,人與人之間相互支持的力量相當強大,緊密維繫社區。因為社區支援對創傷後康復幫助很大,我想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將會是一個強大的保護因素。

 

地點
2008
議題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