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北大地震及海嘯已發生了兩個月,當地政府領導的區內重建工作正不斷擴展,而一支無國界醫生的日本籍心理專家隊伍則繼續為生還者提供支援。
無國界醫生又在宮城縣南三陸町的馬場中山地區,設計一個足夠三十人居住的臨時居所,並供應建築物料及指導有關建設。
臨時居所在五月四日完工後,將會紓緩市內主要避難中心的擠迫情況,同時亦可加強傳染病管理和減輕災民因壓力而帶來的精神困擾。
很多災民在建築的計劃階段,已表達他們希望參與建設工作的強烈意願,有賴這支由二十五名當地居民組成的隊伍,使設施得以提早完成。工地裡的工作人員都獲得安全裝備,並由無國界醫生人員指導工作。
負責項目的無國界醫生後勤人員川邊洋三說:「建築工地裡的氣氛非常積極,大家工作時面帶笑容,充滿歡樂。由於避難中心過度擠迫,他們很多人一直都住在帳篷、汽車、或已半毀的房屋中。」他續說:「他們對於能夠參與建設工作,真的感到很開心,而整個建設過程也具有相當的精神治療作用,因為這些災民可以團結起來,共同達成目標,重拾自力更生的感覺。」
當地醫療部門已要求無國界醫生派駐當地的三名醫生繼續留守,支援當地診所。但由於當地的醫療設施已穩定下來,無國界醫生逐步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心理支援,尤其集中於那些特別脆弱的災後生還者,例如長者、單親家長、殘障人士和慢性病患者。
一隊由六名日本籍心理專家組成的隊伍正在南三陸町一個避難所內,提供教育活動,協助在中心內居住的生還者辨別出有心理和個別治療需要的居民。隊伍又在公眾場地設立了一個開放攤位,提供有關紓解壓力、辨識精神健康問題和到哪裏尋找更多協助的資訊,隊伍同時又為家長及照顧長者的災民提供度身訂造的合適資訊。
無國界醫生又在南三陸町的灣畔競技場(Bayside Arena)診所開設了一個咖啡閣,讓災民能夠在較為輕鬆和便於社交的空間內,與無國界醫生人員作直接交流,增加直接接觸災民的機會,與他們建立信任關係,從而辨別出脆弱的個案,以進一步作出轉介和治療。
韓籍心理專家李夏楊(音譯)曾於二零零五年南亞海嘯後參與無國界醫生在班達亞齊(Banda Aceh)的救援工作,亦曾在首爾參與支援北韓難民的工作,他表示:「大部分居民都在災後痛失所有,包括家人、同事及朋友,未來難以想像。」他續說:「很多災民都感到抑鬱和無助,很多災民在哀悼親友的同時,亦要適應在困難重重的環境下過活。」
隨著災後的首階段沖擊漸漸退卻,受災家庭就要想下一步如何走,以及處理覓尋新居及財政問題,會為他們的心理帶來更多壓力。
李夏楊補充說:「由於生還者開始面對重建新生的挑戰,未來幾個月的心理支援需要只會不斷增加。他們已經非常脆弱,情緒遭受了極大創傷,賠償和搬家等問題所引致的壓力可能會觸發更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需要我們關注。」
最新數字:無國界醫生在日本東北的活動和捐贈情況
- 截至五月八日,無國界醫生的多支醫療隊伍已在南三陸町及田老,為二千零七十五名病人進行了診症。我們在這兩地看到的最主要問題是高血壓,其次是上呼吸道感染。
- 約有六百人參與了無國界醫生心理專家隊伍組織的的心理輔導,他們主要提及的問題包括有壓力管理、記憶力及集中力困難、長者可能出現的癡呆情況,以及因避難中心擠迫環境而導致的睡眠障礙。
- 在南三陸町附近的馬場中山地區,無國界醫生支援一項避難中心外的半永久居所建設項目,這項建設可為三十人提供居所,以減輕避難中心的擠迫情況。
- 無國界醫生已經派發了四千零三十張毛毯、六千五百公升食水,在馬場中山地區的收容所設置一台發電機,另外又向災民提供了一萬套衛生用品包,包括有肥皂、牙刷、牙膏及毛巾。而已派發予四千人的非食品套裝則包括電池、蠟燭、火柴及毛巾。
- 無國界醫生向南三陸町的衛生部門捐贈了兩部巴士,以運送病人出入避難中心、住所及醫療設施。另外,無國界醫生亦捐出一部專門為坐輪椅人士服務的汽車。
- 無國界醫生的心理專家在南三陸町的一所大型避難中心外設立了一個社交地方。居民可在咖啡閣吃小食,並在非正式的環境下與與精神健康醫療人員交談,從而讓醫療人員辨識出特別需要進一步支援的脆弱個案,然後提供一對一輔導。約有三百二十人使用過這個咖啡閣設施。
- 長遠來說,無國界醫生計劃支援當地政府在南三陸町及田老的兩個臨時診所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