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熱帶風暴納爾吉斯揭示緬甸的醫療危機

一年前,全球的焦點都集中在緬甸,熱帶風暴納爾吉斯吹襲造成十四萬人死亡或失蹤,大量居民無家可歸。儘管批評直指當時的緊急救援工作緩慢和不足,但時至今日整個緬甸的醫療危機的殘酷現實卻依然備受忽視。由於當地政府沒有採取措施,以及國際社會不願意提供人道援助,緬甸居民因而嚴重欠缺基本醫療護理,導致每年數以萬計的緬甸居民,因患上可治癒的疾病而面臨死亡。

無國界醫生於熱帶風暴納爾吉斯吹襲後四十八小時內,即時為生還者提供醫療護理、糧食及必需品。但正如其他救援組織,我們的工作於最緊急的首數天受到阻礙,因為外國的緊急救援專家被拒進入受災的三角洲地區。國際社會對此感到十分憤怒,預計將有更多人因缺乏即時的大型救援行動而死亡。

三角洲的死亡數字最後並沒有上升到預計的水平,因為有史以來最多的救援組織最終也能在當地工作,以應付當地脆弱的居民的即時及較長期的需要。但相比之下,緬甸其他地區的慢性疾病危機卻備受忽視。每年,緬甸有數以萬計的病人因愛滋病、瘧疾及結核病等疾病而死亡,但緬甸得到的國際援助則微乎其微──每年每人約只有三美元,因而只有少數救援組織得以在該國工作。對援助缺乏的問題如此嚴重,實在是不可原諒的。儘管在緬甸提供援助或許並不容易,但要為緬甸人民不偏不倚地提供援助,同時確保資源運用的問責性,是可能的事。但可惜大部的捐助政府似乎都傾向於對緬甸採取不聞不問的一般政策,即使是性命攸關的援助亦然。除非這個情況得到改變,否則緬甸的死亡數字仍會繼續上升。

當然,缺乏國際救援並不等於可以成為緬甸政府不負上解決醫療護理危機責任的開脫理由。以無國界醫生所見,當地政府對熱帶風暴納爾吉斯的反應顯然緩慢和不足,但該國對其他醫療問題的反應更糟。緬甸政府用於醫療的開支只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 0.3%,為全球最低的國家,同時留難國際非政府組織在當地的工作。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緬甸因上述的原因,成為附近地區以及其他同受瘧疾、愛滋病和結核病等疾病肆虐的地區當中,人均壽命最短和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最高國家。

瘧疾相對而言是容易治療的疾病,但因為緬甸缺乏良好及居民能負擔的診治及藥物,該病是當地的頭號殺手之一。同樣地,當地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居民,因未能獲得抗愛滋病病毒治療而死亡。約七萬六千人急需接受抗愛滋病病毒治療,但目前只有其中一萬四千人正接受治療,大部分的治療由無國界醫生提供。我們已經遊說當地政府加強愛滋病治療服務,但政府的治療項目仍然偏小,非政府組織亦避免就提供抗愛滋病病毒治療方面作出承擔。緬甸感染結核病的比率亦為最球最高,於二零零七年當地約有十三萬四千宗結核病個案。當地政府的結核病治療項目缺乏資金,但未受監管的私營醫療機構收費昂貴,其護理亦未達標準,因而引至治療的失敗率高,增加耐藥的情況。

於六月一日前,緬甸政府將提交對抗愛滋、結核病及瘧疾的計畫予全球基金(Global Fund)。如果成功申請,緬甸將有新的機會對抗這些疾病。由於當地對愛滋病、結核病及瘧疾的治療服務需求龐大,估計即使得到全球基金的資助,仍有八成的需求未能回應。若以人計算,即可能有數以萬計原可避免的死亡。因此,其他的捐助者是十分重要,包括三防基金會(Three Diseases Fund)及全球疾病基金會(Global Disease Fund),他們需要認清目前援助的缺口,並擴大現有或加入新的支援。

雖然遲了,但各個國際組織最終能夠於熱帶風暴納爾吉斯吹襲後,湧到三角洲進行救援工作,大量的援助遍佈整個緬甸。這些明顯的救援行動對生還者是十分重要,大部分生還者將來仍然是脆弱的。但當地尚有數以萬計愛滋病、瘧疾或結核病的病人,將會因為未能獲得適當的治療而死亡。緬甸政府需要為確保當地居民能夠獲得治療負上最大的責任,但它目前所提供的服務遠遠未能回應所需。情況經已很差了,實在不應該令問題雪上加霜。當國際社會仍然基於對緬甸採取不聞不問的政策而拒絕提供必要的援助時,緬甸的人民已經不能再等了。

無國界醫生救援行動經理馬提(Jean-Sebastien Matte)及巴利夫(Joe Bellive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