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美國生活已經一段日子,一天廚房清理,老公打開水龍頭沖走下水道的食物殘渣,看著嘩嘩流走的自來水,我不禁心疼起來,也想起來在南蘇丹皮博爾(Pibor)項目的用水。
 
在杜賴恩(Dorein),每天當地員工携帶我們指定的容器(每個塑料桶20升),到附近的河裡取水,將容器盛滿水後,他們把容器放在頭上,帶回營地。從河裡帶回來的水,一般來講,水的質量都不能達到直接飲用的標準,當地人一般會在河裡洗澡,洗衣服,碰到雨天,河水的渾濁度會增加很多。取水的河距離營地有1公里左右,天氣晴朗的時候,溫度很高,下雨時,地面泥濘不堪,所以不管是那一種天氣下,運水工的工作都很辛苦,一般來說,他們要在營地與取水的水源地來回5-6趟。水被帶回營地之後,要聚集存放在指定的桶內,專職負責水處理的員工會對水進行沉澱,氯化,測量。之後,這樣的水就可以用來洗滌或者飲用了。
 
當地員工星期天都不上班,爲了保證同事們在周末的用水,擔任後勤工作的我要自己進行水處理。當地員工周六時會幫我做好一些準備,比如貯備一些河水在水桶中,或者他們會提前沉澱一些出來。一個周日,我一早吃完飯10點開始準備水。一捅20升的水,我走了不到100米,已經痛苦不堪,然後在進行攪拌,沉澱,氯化,分裝。下午4點左右,終於裝完所有的容器,120升的水處理完,我已經累的不行。從這一天開始,我開開始更改自己的用水習慣。
 
在另一個項目地點古穆魯克(Gumuruk),我們的取水情况和杜賴恩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我們取水的河流因爲近期不下雨的緣故,水位非常底,也很渾濁。當地小朋友在河裡玩耍,有時也會小便在河裡。由於營地的存儲條件有限,加上營地的員工比較多,還有住院病人,水的問題每一天都是我關心的頭等大事。一次,ICRC(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人員希望能待在MSF的營地幾日,營地的同事還專門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並不是我們不歡迎其他NGO,而是我們自己的資源實在有限,尤其是水,如果水用在營地,醫院就沒有水,如果其他的NGO的人員用水,可能我們的同事就沒有水用。這是個現實的問題,即使你帶著幾百萬美金來,水就這麽多,用完了就沒有,在這裡錢不是萬能的。
 
這個項目改變了我對水的看法,生活裡再稀鬆平常的水,卻那麽來之不易。
 
地點
南蘇丹
議題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