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醫生結束盧旺達的所有救援項目

國際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在盧旺達工作十六年後,現結束所有救援項目。無國界醫生在當地的最後一個項目是在首都基加利提供愛滋病治療,繼一年多的移交過程後,該項目已正式移交予衛生部門。

無國界醫生自一九九一年開始在盧旺達工作。初期是為受戰爭蹂躪的人提供緊急醫療援助。近年,救援重點轉移到戰後重建期間的脆弱一群。

無國界醫生在當地提供的救援工作十分多元化,包括協助國內流離失所者、為戰亂受害者施行手術、街童及孤兒項目、支援戰爭中受精神困擾的人士、基本醫療服務、應付各種疫情如麻疹、霍亂、結核病、愛滋病,以及與母嬰健康有關的項目。

無國界醫生位於基加利的兩個愛滋病治療中心成立之際,正值盧旺達資源短缺,而愛滋病治療基本上完全不存在。無國界醫生為這類資源短缺的地方制定應付愛滋病的方案。兩間治療中心合共為超過六千二百名病人提供醫療護理,當中二千七百人接受抗愛滋病病毒治療。接受抗病毒治療的人士中有一成是兒童,無國界醫生為他們發展了一套適當的治療和支援方法。

除了提供醫療援助,無國界醫生亦目擊了盧旺達近年的艱辛歷史。進行倡議工作是無國界醫生的責任。它是無國界醫生的主要特點。在一九九四年的事件上,進行倡議工作成為了重要的基礎原則。

「作為暴力事件的目擊者,無國界醫生迅速又有力地譴責這次慘劇,將這個罪行定為大屠殺,並譴責政權間的無動於衷,這些譴責行動漸變成一個持續響鬧的的鐘,強調了『你不能用醫生阻止大屠殺!』的訊息。」無國界醫生發言人及前盧旺達項目主管來爾解釋:「我們的志願人員只能無能為力地望著數以百計的病人和醫護同僚被殺。這些事件在無國界醫生留下深深的烙印,但除了譴責和回憶外,我們必定要繼續救援當地人,並留在他們身邊。」

盧旺達仍然需要支援,特別是醫療護理(自二零零六年起,當地的醫療系統是基於一個強制性的保險制度,令人關注當地人的經濟狀況),但國家整體上以及醫療護理的能力已加強,國家也進入了發展階段,並接受了不少團體和捐款機構提供的技術和財政支援。

作為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離開盧旺達是合理的,這個決定容許無國界醫生將救援工作調配到其他發生危難或缺乏醫療照顧的地方。

若盧旺達再次發生緊急情況,無國界醫生將會隨時重返當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