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醫生呼籲各界關注黑熱病

位於印度東北部的比哈爾邦(Bihar),是黑熱病(內臟利什曼病)的重災區,這種被忽略的熱帶疾病,每年導致全球五萬人死亡。比哈爾邦衛生部門宣布,將三月十五日定為「黑熱病日」,以提升各界對這種疾病的關注。若患者未能獲得治療,黑熱病幾可肯定致命。在比哈爾邦的首個黑熱病日,國際醫療人道組織無國界醫生呼籲所有黑熱病已成為風土病的國家,讓黑熱病患者獲得更多合適的診斷和治療。

黑熱病帶來的挑戰因環境而異,但一般影響的都是全球最貧窮和最脆弱的人民。在東非,黑熱病的情況特別嚴重,因為當地傳染病爆發的死亡率高、愛滋病大流行和健康護理系統薄弱。在南亞,最廣泛使用的藥物五價銻化合物(pentavalent antimonials)療效有限,部分原因是病人無法完成整個療程,導致身體出現耐藥性。

無國界醫生駐印度項目總管紐紳(Bjorn NISSEN)說:「我們位於比哈爾邦的項目,經常接收已經患病一段長時間的病人,他們大部分都曾經向傳統治療人員或私家診所求醫,但沒有人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尋找治療的過程令他們的病情災難性地惡化,他們來到我們這裡時,通常情況已經十分惡劣。」

無國界醫生自二零零七年起,在比哈爾邦的毗舍離(Vaishali)開展一項免費的黑熱病診治項目,至今已治療超過九千名病人,初次感染的治癒率達到百分之九十八。

在印度,無國界醫生證明了即使是在偏遠地區,也可以為黑熱病病人提供診治並達至高治癒率,正如組織在全球的所有黑熱病項目一樣。所有黑熱病肆虐國家的衛生部門應該落實適當的策略,提高黑熱病診斷和治療的覆蓋。

在南亞,這意味要獲得其他的治療方法,包括兩性霉素B脂質體(liposomal amphotericin B)等安全而又有效的藥物,或世界衛生組織利什曼病專家委員會於二零一零年出版的《藍書(Blue Book)》中建議的綜合療程。米替福新(Miltefosine)是印度一線治療藥物,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藥物之一,但在該國部分黑熱病流行的地區正面臨藥物短缺。無國界醫生關注黑熱病病人缺乏有效的救命治療,並希望可盡快找到解決方法。

在東非,同時患有愛滋病和黑熱病的病人需要更多的關注。目前,大部分在東非的黑熱病藥物都沒有註冊,令人們難以獲得更佳的治療。

這些國家需要國際社會的資助,以強化國家治療項目的應對能力,讓病人獲得最佳的治療。更多資金對於研發以改善和簡化診斷技術,並研製更好的藥物,至關重要。

無國界醫生黑熱病醫療指導人員利馬(Nines LIMA)說:「我們希望比哈爾邦的黑熱病日,能有助強調這群最脆弱的病人在印度和全球爭取更佳診治的需要。今天,大部分黑熱病患者仍無法輕易獲得治療,這是不可接受的,必須有所改變。」

黑熱病(內臟利什曼病)由沙蠅叮咬傳播,是七十六個國家的風土病,每年約有二十五至三十萬宗,超過百分之九十發生在印度、孟加拉、蘇丹、南蘇丹、埃塞俄比亞及巴西。與其他被忽略的疾病一樣,黑熱病主要影響缺乏政治力量的窮人。若未能獲得治療,幾乎所有病人都會死亡,但只要有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即使是在資源貧乏和偏遠的環境,病人亦幾可肯定被治癒。

自一九八八年,無國界醫生治療了十萬名黑熱病病人,主要位於蘇丹、南蘇丹、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索馬里、烏干達、印度及孟加拉。在印度的比哈爾,無國界醫生使用一種安全而有效的藥物兩性霉素B脂質體,為黑熱病病人進行治療。

地點
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