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興亞人困於緬甸難民營長達十年 心理健康仍受困擾

2012年,羅興亞與若開(Rakhine)族群爆發暴力衝突,佐里娜(Zaw Rina)在包多鎮(Pauktaw town)的家園遭到焚毀,被迫和家人逃到阿諾葉(Ah Nauk Ywe)的一所難民營,該營位處若開邦西部偏遠地區一座難以到達的島上。現時她棲身的的竹制居所弱不禁風,並非為長期安居而設,但她卻在營內足足住了十年。

這些過度擠迫營地住了超過5,000人,多間建材薄弱的居所彼此緊鄰,中間夾着滿佈泥濘的狹窄小道。營內缺乏排水系統,積水成為蚊蟲和疾病滋生的溫床。居民人數眾多,但營內廁所很少;用水供應不足,情況在旱季時更為嚴重,因此這些衞生設施一向非常骯髒。另外,營內幾乎沒有私隱可言。

自2012年爆發暴力事件後,佐里娜便痛失家園。衝突造成數百人死亡,約14萬人被迫前往營地,當中包括羅興亞人和穆斯林卡曼人。今天大多數人仍然住在營內,行動自由受限,無法得到受薪工作、教育和醫療護理。許多人冒險循海路或陸路前往孟加拉和馬來西亞,尋求更好的生活。

影響心理健康

跟成千上萬活在若開邦的羅興亞人一樣,佐里娜每天都要為買不起食物而躊躇,並擔心人身安全和感到絕望,而這個一成不變的長期困局嚴重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佐里娜的20歲女兒在她丈夫要求離婚後企圖自殺,令壓力沉重的生活百上加斤。

佐里娜說:「她和家婆發生過多次嚴重爭執,她的丈夫對她說『我不喜歡你,我要離婚,而當初結婚也並非因為愛你。』」

「我變得非常悲觀,失去生活的熱情和動力。我對丈夫和孩子大吵大鬧,無法找到心中的答案。」

緬甸全國對有很多未獲應對的心理健康護理有需求,若開邦也不例外,像佐里娜和她女兒一樣的人幾乎毫無選擇。實兌(Sittwe)設有一間專門的私人心理健康診所,但收費對大多數人來說太昂貴,而公立醫院的精神科服務亦非常有限。此外,該城距離包多鎮難民營足足10公里,中間隔著加叻丹河(Kaladan River),這般距離和行動限制,使生活在難民營中的羅興亞人更難以前往這些設施。

無國界醫生在難民營開設診所,為羅興亞人提供重要的心理健康支援。我們的輔導員和醫生會提供一對一和小組的的諮詢環節以及家訪。所有前來診所的人都可享用服務,不論其種族或宗教信仰。

佐里娜和女兒接受無國界醫生的輔導,協助她們更妥善處理有關症狀。

她說:「我感到非常迷茫,不知道要向誰求助,直到我遇到(無國界醫生的)輔導員。」

「在心理健康方面,現在我感覺好多了,我女兒也是。」

在實兌貧民窟內掙扎謀生

杜丹丹(Daw Than Than)出生於曼德勒(Mandalay)的佛教徒家庭,後來嫁給一位穆斯林卡曼人,改變了宗教信仰。現在她和羅興亞人及卡曼人一同生活在實兌市中心一個叫昂明加勒(Aung Mingalar)的穆斯林貧民區。

昂明加勒是實兌市內僅餘的穆斯林聚居地。該市的20萬名居民裏,穆斯林曾佔半數,但自2012年發生暴力事件後,他們紛紛逃亡,或被迫住進像佐里娜現時居住的營地。10年來,實兌市中心的穆斯林一直被限制在這小社區內活動,行動自由被受剝奪,而警察亦設立哨站以日夜看守社區。

杜丹丹是位寡婦,沒有孩子和家人的支持。若情況許可,她便會到人們的家中煮飯和打掃賺錢,可是這十年來她都無法中自由出入昂明加勒,令她很多時難覓生計。

自去年起,貧民區的出入限制已有所放寬,她可以在實兌市內活動,可是她因健康轉差而無法工作。她說:「我感到難過,因只有我獨自一人掙扎求存;我感到孤獨和悲傷,因當我抱恙時得不到任何人的幫助,亦負擔不起到私家醫院求醫。」她補充自己沒錢吃正餐,要靠綠茶泡飯裹腹。

每逢星期五,無國界醫生都會在昂明加勒開設診所,而貧民區居民都會來到診所接受基本醫療護理、心理健康支援和非傳染病的治療。

杜丹丹說:「我為生活苦苦掙扎而倍感悲傷,但當我(和無國界醫生輔導員)交談時,我都能得到一點安慰。無論我的身體或心理感到痛苦,輔導員叫我無論身或心感到痛苦,都前來診所。」

「他們教我做呼吸練習,這對放鬆身心大有幫助。但輔導過程中,我會情不自禁哭起來。」

「輔導員與我交談時會予以同情,並對我說『我能理解你的問題』。」

暴力加劇羅興亞婦女的心理健康問題

羅興亞人被關押在擠迫的難民營裏,經濟機遇有限,亦依賴人道援助。種種的困擾和壓力,令婦女和女孩受的虐待、性騷擾和家庭暴力的風險大增。

欽佩奧(Khin Phyu Oo)因癲癇發作而初次來到無國界醫生在新德茂(Sin Thet Maw)的診所。由於病情關係,診所員工告訴她煮食時須格外注意爐火。她的丈夫非常不滿她做不好家務,繼而對她動武。這也只是她丈夫施暴的一例,為此她萌生自殺念頭。這時候她開始接受無國界醫生的輔導和癲癇治療。

她說:「我(在社區內)沒有傾訴對象,也沒有人願意聽我說話,很高興可以在這裏盡訴心聲。」

「我比以前快樂,治療對我有莫大幫助。我可以向這裏的醫生敞開心扉,他們會鼓勵我,給予我(讓自己感覺更好的)建議,醫生還會向我丈夫提供心理健康教育。」

克服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源

羅興亞人但的痛苦根源至今仍未解決,將一直為心理健康問題而苦苦掙扎。

佐里娜說:「我希望孩子終有一天能接受教育。」

「而且我希望能有一穩妥居所,讓我過回正常和愉快的生活,就像以前在包多鎮那樣。要是能住在自己的房子裏,我便感到安全。」

 


 

無國界醫生自1992年起便一直在緬甸工作,協助受衝突影響和難以獲得醫療護理的人群。目前,我們有超過1,000名員工在克欽邦(Kachin)、若開邦(Rakhine)、撣邦(Shan)、德林達依(Tanintharyi)和仰光(Yangon)等地區提供基本醫療護理,以及愛滋病、丙型肝炎和結核病治療,還會轉介病人至醫院接受緊急和專科治療。我們在若開邦的團隊支援因衝突而流離失所的社群,服務對象包括若開邦佛教徒、羅興亞人和穆斯林卡曼人。

地點
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