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難民婦女缺乏孕產婦護理 健康飽受威脅

在馬來西亞的難民社群當中,孕婦難獲足夠的孕產婦醫療服務,包括產前和產後護理、熟練的接生人員、緊急產科護理和家庭計劃指導服務,導致難民孕婦的死亡率高企。

根據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後稱聯合國難民署)2019年的一項研究*,在馬來西亞的難民中,每10萬名活產嬰兒就有62名孕產婦死亡,比率遠高於該國平均的36人(以每10萬名活產嬰兒為基數)。

同一研究亦發現,馬來西亞難民孕產婦的主要死因是產後出血和妊娠高血壓。然而,當地自2019年起已沒有提供更新的數據,情況令人擔憂;從組織在其診所的觀察所得,亦難以相信這群體的情況已得到改善。

沒有合法身份 難以獲得醫療護理

馬來西亞並非1951年《難民公約》的締約國,該國法律亦未承認和保障難民,意味著難民在馬來西亞沒有合法身份,難以獲得醫療護理、工作和教育的機會。

若難民已在聯合國難民署馬來西亞辦事處作登記,便能以外國人價格的一半獲得公共醫療服務,但即使費用已有扣減,大部分難民仍然無法負擔。

難民如要到私營醫療設施接受產前或產後篩查,便需支付100至500令吉(折合約177至885港元)的費用,如要在政府和私營設施進行分娩和接受緊急產科護理,費用更可高達數千令吉。

努爾(Nur**)是一位身處馬來西亞的羅興亞難民婦女,正懷著第二胎,她表示不論公私營醫療設施提供的孕產婦護理費用同樣高昂得難以負擔。

她說:「丈夫的收入勉強可應付租金和家庭開支。如果我們在私人診所預約進行產前檢查,我們可能要花費達600令吉(折合約1,062港元)。」

求醫或遭逮捕和拘留

此外,馬來西亞衞生部發出的《第10/2001號通知》,要求醫療服務提供者向警察或移民局舉報難民和尋求庇護者等無證移民。因此,如果難民沒有聯合國難民署的證明文件,到公共醫療設施求醫時或要承受遭逮捕和拘留的風險,當中以無力支付醫療費用者尤甚,於是難民便害怕和不信任公共醫療人員。

難民在獲得孕產婦護理方面的障礙,還包括缺乏健康意識和言語不通,因此許多難民孕婦在懷孕後期才尋求有關的醫療護理,甚至完全沒有求醫。

為應付在馬來西亞的難民和尋求庇護者的需要,無國界醫生在檳城北海(Butterworth)的診所、檳城各地的流動診所和移民拘留中心工作,提供免費的基層醫療護理和心理健康支援。

無國界醫生支援在馬來西亞的難民

無國界醫生會轉介病人至第二層和第三層醫療護理設施,而所支援的性暴力和基於性別的暴力的倖存者越來越多,當中包括人口偷運的受害男女。2022年,無國界醫生的馬來西亞團隊在檳城的診所提供4,081次性與生殖健康診症,包括產前產後護理和家庭計劃指導。

無國界醫生也把一些有高度醫療或保護需要的未登記難民轉介至聯合國難民署,加快登記進度,以便讓他們獲得醫療護理。

無國界醫生在馬來西亞的項目總管范德特(Dirk van der Tak)表示:「組織診所員工提供的性與生殖健康診症數目倍增,由2022年初的每月200宗,增加到年底的每月約500宗。」

「這情況或顯示難民婦女對無國界醫生提供的性與生殖健康服務有更高關注,但也可能反映難民婦女對獲得足夠孕產婦護理方面的需求仍持續增加。」

需提供更多醫療護理予難民

「我們診所的懷孕後期診症數字仍然高企,而在2023年首季,少女懷孕佔診症總數的15%,因青少女年孕婦出現併發症,例如子癎(eclampsia ;一種危及性命、由妊娠高血壓引起的孕婦抽搐)和貧血的風險較高,也較易有早產和死胎等情況,可見問題仍值得繼續關注。我們知道診所內的求診少女,很可能僅屬需要服務的人群中的冰山一角。」

雖然無國界醫生的診所提供的產前診症個案有所增加,但與在該國所有難民對生殖健康護理的需求相比,能獲得所需服務的婦女只屬少數。

范德特補充:「截至2023年1月底,馬來西亞共有183,790名難民和尋求庇護者在聯合國難民署登記,當中婦女佔34%。社區內仍有不少難民難獲基本醫療護理。各界應該擴展服務對象,更好地涵蓋難民社群,以確保他們可以獲得安全、充足和可負擔的孕產婦護理。」

* 聯合國難民署於2020年6月發表《在馬來西亞的難民和尋求庇護者的孕產婦健康:就其有關政策、服務和障礙的評估》。
**化名以保護病人身份


自2015年起,無國界醫生為在馬來西亞的難民和尋求庇護者提供基層醫療護理和心理健康支援,並協助性暴力和基於性別的暴力的倖存者。2018年,無國界醫生在檳城北海開設一間診所,目前每月協助約900至1,000名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