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無國界醫生(香港)成立20年,多個來自不同背景、有著不同際遇的救援人員、義工、支持者和朋友,細說他們與香港和人道救援的故事。   

 

 
 
 

離開是為了回來︰范寧

初次走進范寧醫生在公立醫院的辦公室,不能不承認感覺有點意外──那大約200呎、與另外一位醫生共用的房間,明顯地見到楚河和漢界──同房同事的桌面整齊,書櫃中沒有太多的雜物;但范醫生使用的範圍,有幾幅掛畫被擱在地上、書櫃框邊掛了一件球衣,坐椅上則有幾件皺得像梅菜的綠色外科手術服。「醫院阿姐送過來的時候就是這麼皺呀!」說畢,他就邊把它穿起來,讓攝影師拍照。身上的一撮「梅菜」,加上有點長的頭髮和鬍鬚,眼前的范醫生,實在與大家對醫生的幻想有點距離。
 
不過,「妙手仁心」不靠外表。自言不追求物質生活的范醫生,有更多時間和心神,去關心他認為更有趣、更重要的事情,例如人類的生活,以及人和自然的關係。因此,范醫生除了是外科醫生,也是飛行服務隊的飛行醫療人員、樹藝師、調解員,亦是無國界醫生(香港)的現任主席,積極參與人道救援工作。
 
 「當初是希望以自己的專業幫助別人。尤其是當我們身處繁華之中,就很容易忘記世上有數以億計的人民,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缺乏醫療保障。」這個想法,把范醫生帶到以色列加沙地帶、斯里蘭卡、海地和利比亞的前線,參與多個無國界醫生的救援任務。漸漸,他從傷病者的健康問題之中見微知著。「不少國家的人民因為性別、宗教或價值取向等原因,令醫療資源分配出現不公平的情況。人道救援不只提供醫療服務,更要關注這些人民面對的健康公平(health equity)問題,這亦是無國界醫生與其他救援組織不同之處。除了提供醫療護理,以滿足傷病者的即時需要外,我們更積極倡議健康公平,希望長遠可改善各地的醫療系統。」
 
范醫生指出健康公平的問題,不只在他踏足過的戰區或落後地區,近在香港或是東南亞,不少人都得不到醫療護理。所以除了參與無國界醫生外,他亦曾夥拍本地的非政府組織,為來港尋求庇護的人提供免費診症。數年前,他更與幾位朋友創立另一個非政府組織,為菲律賓貧民窟的居民提供醫療服務。他說希望將無國界醫生的志願精神,在自己的社會「落地生根」。
 
 「有些救援人員,參加完一次的救援任務後會繼續參加;但有部分可能因為工作或家庭的考慮,未能夠繼續參與。不過他們能夠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參與本地非政府組織的發展,發揮自己的力量。對我而言,這亦是非常重要的事。」
 
「有不少救援人員與我有相似的願景,例如陳英凝醫生,她不單參與救援行動,近年更在中文大學開設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薪火相傳培訓新一代的救援人員。那就是我所希望的,在救援人員離開前線的救援崗位回家之後,仍然持守信念,繼續在自己的生活環境,發揚人道救援的精神。」
 
范醫生認為縱使全世界仍然有很多未被滿足的人道需要,但只要人人也願意為自己的社會出一分力,就能夠產生漣漪效應,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如果人們連自己社會的人也不關心,我們又怎能期望他們關懷百萬里以外的陌生人呢?所以,遠方人民的需要的確重要,但我們首先要培養的,是人的同理心。那麼,我們就由自己的家開始做起。」
 
人道救援精神,聽來雖則很遙遠,其實可以好「落地」。
 
 
貳拾成仁
無國界醫生(香港)成立20年
今年是無國界醫生(香港)成立20年。多個來自不同背景、有著不同際遇的救援人員、義工、支持者和朋友,細說他們與香港和人道救援的故事。有賴他們以及許許多多香港人的支持,令無國界醫生能夠立足香港,並發展至今天的規模,把人道救援帶給更多有需要的傷病者。這些故事有著對人道救援的一份熱誠和期盼,希望你從中會有所共鳴,並開始你和無國界醫生的故事。
 
文︰梁慧思
 
Project Details

DATE: 6 月 06,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