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蘇丹博爾救援:生、死與前行

三個月在南蘇丹博爾的救援任務,我沒看過一位病人,甚或是他/她們的家人們,流下過一滴眼淚。
 
一個孕婦懷著她的第二胎來到醫院。她的情況很危急──她作動了半天才起行前來,當她來到這裡時,已是作動第三日,她痛得很厲害,連聲音也顫抖。她血壓低,並且脫水,需要接受搶救及緊急剖腹生產。我們立即迅速回應,發電機燃料、手術工具等一切立即準備就緒,然後隨即為她進行剖腹生產。當我把嬰兒拿出來時,手術室內所有人都眉頭深鎖。嬰兒發藍,沒有哭叫,即是說他嚴重缺氧。在博爾這裡沒有新生嬰兒的深切治療病房,但我們還是要盡能力搶救。經搶救後,嬰兒情況稍有改善,於是他和母親雙雙被送到病房。不過,數小時後,嬰兒情況突急轉直下,我們立即進行心肺復甦,來自挪威的麻醉科醫生馬丁(Martin)和我盡我們所能,嘗試令那細小心臟再次跳動。Martin不停地叫著「BB、BB加油!加油!……」15分鐘後,仍未見起色。當Martin和我正準備再做心肺復甦時,那位母親捉著我的手,用丁卡語說︰「停止醫生,停止。讓他走吧。若小孩注定不能活下來,他始終是不能活下來。這就是生命。」幾分鐘後,男嬰就在他母親懷中安詳地走了。
 
這個病例對我的衝擊很大,在香港,新生嬰兒的死亡率很低。來自香港的醫生,如我,怎麼可能相信嬰兒出生後會這樣死掉?初生嬰兒和病童一直是我的脆弱點,這些天真無邪的小生命本來就不應受到各種疾病苦楚,更莫講是飢餓與戰亂。他們本應過著無憂無慮和快樂的日子,他們本應得到愛與喜樂。亦因為這樣,我從來不喜歡兒科。看著他們受苦,或是要放手讓他們離去的感覺,每一次總叫我心碎。我心裡很難過,但當我看到那位母親,她眼裡帶著的平靜讓我驚訝。她沒有哭,也沒有流淚。
 
南蘇丹長年受衝突蹂躪,局勢不穩,生活絕對談不上安穩富裕。我們的司機曾告訴我,每天早上起來,看到家人安好活著,他已很感恩,有早餐吃已是奢侈品。「在南蘇丹,每個家庭都總有人在戰爭中喪生。」他說。也許,就是他們經歷過的困苦,以及生命的殘酷,讓他們如此堅強和達觀。
 
我們曾經接收過一個遭槍傷的女人,她的村落遭另一部族的人攻擊,因而受傷,與其他傷者一併到來求醫。子彈從頸前方進入,從頸椎右邊穿出。她十分幸運,子彈未有傷及該部位任何重要血管,亦未有擊中脊椎。她只需要接受傷口清理和包紮、服用抗生素和止痛藥。對她更大打擊的是,她失去了所有家人。她的丈夫為了保護家人而喪生,她的四個孩子則被擄走了。一個家庭就這樣在一瞬間散掉。可是,她一滴眼淚也沒有流下。她想的是:她的前路該怎麼走,她可投靠哪一個人,她可在哪裡找到食物…… 生存,是她想的事。也許這些槍擊、擄掠、生與死,已經是這裡的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唯一的選擇是繼續前行。
 
這裡的人個子高大又強壯──不論是體格抑或上是意志上的強壯,總讓我覺得他們是「戰士」,是生存的戰士,從不因困難而被打沉。我對他們深感佩服。
 
陳詩瓏醫生為香港公立醫院外科醫生,於2014年加入無國界醫生。2016年10月獲派往南蘇丹博爾,參與她首個前線救援任務,為期三個多月。
 
地點
南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