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自10年前敘利亞戰爭爆發以來,敘利亞人民的生命持續受到威脅。早在2011年,局勢迅速從局部抗議活動轉向全面戰爭,導致往後10年的嚴峻人道狀況。戰爭持續的10年間,1,200萬敘利亞人(佔衝突前人口的一半)被迫逃離衝突和家園數次,是本世紀最大的人口流徙危機。許多人至今仍然無家可歸。 敘利亞絕大部分基礎設施在衝突期間遭到摧毀,尤其是運作相對正常的醫療系統遭到破壞,數以百計的醫療設施遭到轟炸,大批醫療人員罹難或早已逃離,該國許多地方仍然極度缺乏醫療物資。敘利亞人至今仍有著龐大的醫療需求。 無國界醫生自敘利亞戰爭爆發以來一直在應對危機,持續協助該國各地區的人們:從捐贈醫療用品到設立醫院和診所,...
12月17日,一項治療伊波拉的研究方案,在幾內亞正式啟動臨床測試。該測試由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French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INSERM)領頭、並於無國界醫生在幾內亞東部蓋凱杜(Gueckedou)的伊波拉治療中心開展。儘管每一次試驗性治療都為伊波拉患者帶來希望,無國界醫生仍然保持謹慎。目前還無法保證藥物將會有效和安全,即便安全有效,也並不意味著現時的疫情的終結;目前,伊波拉疫情仍然在西非三個最受影響國家持續蔓延。 是次測試會盡可能把無國界醫生位於蓋凱杜的治療中心的伊波拉病人,都納入為測試對象。...
三個月前收到第二次任務通知,地點是南蘇丹尼羅河邊一個小城市邁盧特(Mellut);職位是基地後勤。這是一個小規模的緊急項目,主要工作是在難民營開設診所,提供初级醫療護理(Primary Health Care)。 項目上許多後勤設備都不符合無國界醫生的標準,日常管理亦亂七八糟。電力方面,没有配電箱、漏電保護斷電器和接地;水利衛生方面, 没有污水處理系統和廢品處理系統;發動機和汽車方面,没有定期保養和零件存貨。這些問題讓我每天都提心吊膽,總覺得隨時會出現大問題,就像手握多個計時炸彈一樣。
由於洛法州的伊波拉疫情改善,無國界醫生決定撤離該區。新的組織已經到達並提供援助,而自10月30日以來,位於福亞(Foya)的伊波拉治療中心已再無收到伊波拉病人。無國界醫生在利比里亞北部的救援工作取得成功,是受惠於全面的工作模式及持續的社區參與,可以被視為一次救援工作的模範。 無國界醫生在2014年8月接手管理福亞的伊波拉治療中心時,隊伍不但每天要面對大量病人,每天到訪的病人多達130人,而且還有人們因從未經歷伊波拉而產生的恐懼、否定和錯誤的訊息。不久後,我們很清晰知道救援工作不應只集中於隔離病人,要控制病毒,無國界醫生需要採取全面而高透明度的工作模式。因此,...
作為抗擊西非伊波拉疫情緊急回應的工作之一,無國界醫生與塞拉利昂衛生部共同啟動該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抗瘧疾藥物分發活動。隊伍在4天內向弗里敦(Freetown)及西部區(Western Area)周邊的5個地區共150萬居民提供抗瘧疾藥物治療,旨在保護人們在疾病高峰季免受瘧疾感染。 無國界醫生在弗里敦的項目統籌羅巴塔伊(Patrick Robitalille)說:「伊波拉爆發時,瘧疾成為一個主要問題,因為伊波拉患者和瘧疾患者的症狀是相同的。因此大多數人以為他們感染了伊波拉,來到伊波拉治療中心,而事實上他們感染了瘧疾。這對醫療系統造成了巨大負荷,也給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帶來巨大壓力。」...
無國界醫生項目統籌阿文薩(Omar Ahmed Abenza) 清晨6時的納傑夫(Najaf)。雖然夏天時這裡氣溫可高達50度,但現在有點清涼。昨天下午我們接到來自伊拉克北部塔阿法(Telafar)的哈立德(Khalid)的電話。他因戰事而流離失所,有時會在艾塔馬(Ein el Tamer)為我們工作,艾塔馬是其中一個聚集了數以十萬計因戰火而無家可歸人士的收容點,位處卡爾巴拉(Kerbala)和安巴爾(Anbar)地區的邊界。這小鎮種滿棕櫚樹,旁邊有片綠洲、是個如詩如畫的地方。那裡曾經是一個本地遊客前來休憩的勝地,現在成為一個流離失所者被迫前來求生的地方。 但先說回哈立德。他告訴我們,...
現時的情況怎樣 ? 颱風黑格比在昨晚大約9時15分於薩馬島(Samar)東部的多洛雷斯市(Dolores)登陸。多洛雷斯是個大城市,但人口沒有去年被颱風海燕摧毀的塔克洛班(Tacloban)般密集。 我們目前的資料還不是太多,由於薩馬島大部分地區電力和通訊中斷,因此島上的實際情況仍不是很清楚。由於現時還沒有官方公布,我們手上的資料都是來自我們的網絡。這意味我們還未知道破壞的程度及水浸的高度,以及傷者的人數。 但從我們已開始搜集到的僅有資料可見,情況是令人憂慮的,因為很多地區面臨水浸。我們不知道當地有沒有醫療設施仍在運作,亦不知道醫護人員能否在這些設施裡工作。 我們目前唯一確切得到的資訊,...
在伊波拉治療中心內,區域嚴格地被劃分為高風險區,低風險區及外圍地帶,即未知風險區。只有醫護人員及認可的後勤支援人員方可進入高風險區內工作。每次進入,都必需穿上全套保護裝備及嚴格遵守防感染措施。一套完整的保護裝備包括外科手術衣及褲子、膠靴、兩對手套、口罩、頭套、圍裙、護目鏡及那件密不透風的保護衣,但這套保護裝備的真正重量卻遠不止於此。
 
國際社會針對西非伊波拉疫情的應對工作,至今仍然零散不齊而且進度緩慢,大部分實際的前線工作仍然由當地人民、政府以及非政府組織進行。無國界醫生今天警告,國際社會回應本已開始得太慢,如今不能因沒有適當調整的應對工作,再度令抗疫工作失敗。 無國界醫生在三個月前呼籲擁有應對生物災害能力的國家,緊急派出人手和物資到西非,而目前三個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均已獲得國際社會的一些援助。不過,外國政府仍然將注意力集中在資助或興建伊波拉治療中心,但把為設施配備員工的工作留給沒有相關專業知識的當局、當地醫護人員和非政府組織。受影響國家的有關部門已透過一切可行的方法,領導應對疫情的工作。 無國界醫生(國際)主席廖滿嫦醫生說...
早上4時。 被電話吵醒的無國界醫生隊伍趕到婦產科病房。在喀布爾西部的達什特巴爾切(Dasht-e-Barchi)仍在沉睡當中,但在醫院裡的我們正匆忙工作。這裡明顯地夾雜著急切、焦慮和刺激的氣氛。這是可以理解的。隊伍在今年較早時候,首次來到這間醫院時,他們現在站著的這個設有42張病床、全新的婦產科病房,還是一幢空空如也的建築物。9個月之後,推出這個項目,就像患上妊娠併發症孕婦進行了一次分娩。今天是病房開始運作後首數天,一名患有併發症的年輕病人在深夜闖進來。產房的門後,我們可以聽到人們走動的聲音,還有達里語和婦女們模糊的說話聲。 「米娜(Mina),17歲,第一次懷孕,難產。」她正躺在床上,...
Subscribe to RSS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