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

當你有成千上萬的病人等著看病,卻只有有限的醫療資源,還有可能為病人提供針對性的醫療護理嗎?

無國界醫生的護士迪亞茲(Darwin Diaz)和帕加魯干(Jose Vincent Pagarugan),被派往孟加拉,在世界上最大的難民安置點工作。

來看看無國界醫生的醫療團隊,如何在富有挑戰性的情況下隨機應變,提供有質素的醫療護理。
 

 

香港助產士李芷殷
 
在南蘇丹馬班縣多羅難民營,無國界醫生是區內唯一提供免費婦產科醫療服務的組織,單在2018年6月及7月,每個月有250至280名婦女到無國界醫生在當地的醫院分娩。當地童婚問題嚴重,女士早於15、16歲時便會結婚、生兒育女。這些年輕婦女的身心發展都未成熟,要順利分娩和學懂照顧新生嬰兒都有一定難度。
 
香港骨科醫生唐頴思
 
7月12日上午九時,在巴勒斯坦加沙北部的回歸醫院。電梯門在三樓打開,一名戴著黑色面紗的母親衝入護士站,要求我們即時替她的兒子穆罕默德看病。
 
他是一名18歲青年。毎次來到位於巴勒斯坦加沙北部的回歸醫院,總是穿著同一件黑色T恤 ,上面寫着「Sunny Boy」,加上他的笑容變得越來越多,所以我暱稱他為「陽光青年Sunny Boy」。 
 
Sunny Boy 在孤兒院長大。他的兩隻門牙呈啡色而且都只剩下半隻。在加沙地帶,牙醫都是私⼈執業,平民百姓著實難以負擔牙科檢查費用。 
 
來自無國界醫生緊急救援支援組的顧翎(Lucie Gueuning),撰述一個可幫助救援人員迅速應對以接觸有需要病人的創新項目。
 
當天災來襲,無國界醫生的救援隊需要快速行動。

克萊克(Hilde De Clerck)是無國界醫生對抗伊波拉最富經驗的醫生之一,在處理伊波拉以及類似疫症爆發方面,有超過10年的工作經驗。克萊克剛剛從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的北基伍省(North Kivu)回來,在那裡最近爆發伊波拉疫情,控制工作困難重重。研發中的新藥問世,或許有助治癒那些染病的人們,但要合乎規範地提供和使用這些新藥,克萊克認為過程不像看起來那樣簡單。

剛果民主共和國北基伍省的曼吉納市(Mangina)在8月1日爆發伊波拉疫情後,卡馬武(Patient Muhindo Kamavu)是無國界醫生第一時間派出的4名經驗豐富的護士之一,與當地衛生部在現場共同應對伊波拉爆發。身為對抗今年兩場伊波拉疫情的老兵,卡馬武目前已結束在曼吉納的工作,轉往北基伍省東北部的布騰博市(Butembo)。在這個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裡,籌備應變工作,以管理染上伊波拉病毒的患者。
無國界醫生馬來西亞項目總管柳天蕙
 
今年8月25日,是歷年以來最大批羅興亞難民逃離緬甸若開邦的一周年。緬甸政府針對羅興亞人進行的新一輪「清剿行動」,導致超過70.6萬名羅興亞人為逃避駭人的暴力事件而走難至孟加拉。現時,約有91.9萬名羅興亞難民棲身在孟加拉,這是緬甸數十年來具針對性的歧視政策積累的後果。
 
王瑋,無國界醫生「病者有其藥」項目中國顧問
 
2018年6月19日,無國界醫生向中國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專利複審委員會提交了專利無效請求,認為丙肝藥物維帕他韋(Velpatasvir)的化合物專利為已知技術,不符合中國專利法授予專利的條件,請求宣告無效,以允許本土生產和進口其仿製藥,讓更多丙肝患者能夠獲得可負擔的治療。
 
1.
耶甘(Arunn Jegan)是一名澳洲籍的項目統籌,他剛剛完成第二次的任務,從也門塔伊茲回來。
 
無意義的暴力、沒有法律的環境、厭倦衝突但堅強的人們,混亂的國家:以上都是到達也門之前的內心感受。但塔伊茲卻是希望及和平的最後堡壘。城內的市民都說:「如果塔伊茲失守,我們的未來也會失守。」
 
塔伊茲是也門的第三大城市,被戰爭前線分隔。
Subscribe to RSS - blogs